家庭所特有的溫馨情感,儘管包裹在親情血緣的連結之下,
然而,假若不存在諸此鐵一般的堅實關係,
難道就沒有孕育、追求的權利麼?
顯然,個人覺得答案是清晰的,
小從夫妻間的愛情,大到如今廣泛討論的同性家庭、乃至於多元成家議題,
對於家庭幸福的渴望,不該是一種限定的資格,而是人們普遍渴望的嚮往。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中的主角南茜,照顧著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母親,過著清苦貧瘠的生活。
在母親病逝後,偶然在電視上,看見一則尋找失蹤女孩的報導,
新聞中找尋孩子的父母,拿著女兒長大後的模擬照片,
希望可以透過大眾傳播的方式,找回失蹤多年的孩子,重享天倫。
看著電視上的照片,南茜發覺與自己非常相像,
開始懷疑起自己是否就是當年走失的女孩,索性翻找自己的出生證明,
卻發現資料夾中是一片空白,讓自己更增添幾分篤定。
於是,南茜主動與那對夫婦聯絡,雙方見了面,
簡單噓寒問暖後,找來了專業調查人員,進行DNA鑑定。
在等待鑑定報告出爐期間,彼此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
老夫婦從南茜的各種特質,
幾乎已經從心底確認她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
南茜對於箇中的溫馨,也存在著未曾有過的幸福感。
無奈,現實終究需要面對,接到DNA鑑定機構的來電,
讓母親不發一語,帶著南茜走到當初失蹤的地點散心,未做任何表示。
南茜從母親的態度,已然猜到的結果,
雖然嚮往投入這個家庭的生活,但其深知血緣關係還是無法被顛覆,
於是帶著一絲遺憾,離開老夫婦,無疑放棄了對可預期的幸福追尋。
顯然,電影給了開放式的結局:
母親接獲DNA鑑定電話後,掩面痛哭而不發一語,
帶著南茜回到失蹤的事發地,
說著當初就是為了觀賞貓咪而走散,此與南茜喜歡飼養貓咪的嗜好,
相互吻合,頗有指涉南茜確實是其女兒的事實。
然而,回到家中後,隨即又落寞的補上一句:
"珍惜眼前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
彷彿又在安慰著自己,即便DNA證實彼此不存在血緣關係,
但從南茜的特質,以及幾日相處下來的默契,
將她視為自己的女兒,又何妨呢?
相對的,情感總是雙向存在,
在南茜的心中,何嘗沒有進退失據的徬徨呢?
或許從老夫婦的言行舉止間,
能夠感受到彼此可以成為親子關係的真摯,
但面對著根深蒂固的血緣連結,
讓她了解到期望越大,往往只是失望越深的道理。
縱使她能夠做到比親生女兒更加完美的境地,
卻都無法改變自己不是老夫婦親生孩子的事實,
終究會有那麼一天,其間的種種溫馨與幸福,將會一朝幻滅。
想及極致甜蜜後的驟然崩解的悵然,
倒不如瀟灑的選擇離去,要更加的自在吧!
綜言之,從老夫婦與南茜兩造的觀點,
讓血緣連結之於家庭組成的必要元素,
開拓了更為深刻的對話空間。
情感的事,本來就不會有標準答案,
端賴自我如何去正視內心對於幸福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