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布萊德利庫柏與女神卡卡的重新演繹,
讓人們得以重新認識曾榮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獎的1937年原作"星海浮沉錄"。
該部經典劇作,先後曾於1954、1976、以及今日2018年重新翻拍,
一如2018年的版本,主軸從演員改為歌手,
但大抵上所遭遇的諸種生涯衝擊是相仿的,
也由此看出原作劇本洞悉整個藝能界的先見之明。
不知大家的經驗是否與我相仿,
在我個人的印象中,每當身旁周遭有人向長輩提及想踏入演藝圈一行,
所得到的回應,幾乎都是負面的,
甚至激烈一點的,還會以斷絕親子關係的威脅口吻斥喝之。
或許從當下平權的觀點析之,
過往這樣的職業歧視、乃至於時下常說的"情緒勒索",
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並不合宜。
但站在長輩教化下一代的角度而言,與其說是種勒索,
我更願意將之視為一種關懷與憂心。
畢竟,藝能界的從業者,
顯然並非僅是鎂光燈前光鮮亮麗的美麗形象,
箇中辛酸與苦處,正如電影所演繹的一般,
完全非外界所能想像、不可承受之重。
究竟藝能從業者艱辛的癥結點何在呢?
個人認為,在職場中,"是否能夠操之在己"無疑是關鍵的因素。
這也是為何公務員的職務最夯,
因其乃受到國家制度的保障,而無涉於其他個人的人為操控;
甚至於富二代總令人欣羨,也是同樣的道理。
少了外在因子的侵擾,能將職場的不確定性降到最低,
才是成功職場所稟賦的特質。
然而,對藝能界而言,
從合約的簽訂、製片的選角、編劇的創作、行銷的構思、輿情的褒貶等等,
一位明星從無到有,所需要經歷的前進軌跡,
端賴的,絕對不僅僅是自己的努力即可達成,
而是仰賴著無數團隊、乃至於觀眾所給予的肯定,
間接被動的、才能成就一個堪稱為成功的職涯。
當命運無法操之在己,各種患得患失的徵狀,自然也就一一浮現,
非但影響著職場表現,也經常性的讓自己的情緒,陷入到莫名的抑鬱當中。
從過去到現在,縱使藝能界的定義有所更易,傳播工具亦日新月異的在進步,
但即便是時下最夯的直播主、網紅產業,其實相仿的困境依舊存在:
爆紅程度需仰賴廣泛的網友讚聲,實質收入則得憑藉"斗內"與業配獲取,
職場上的主導權,可以說都是掌握在他人之手,
箇中所浮現出來的焦慮感,可想而知。
從低處往上看,備感遙不可及;
但當你位處在巔峰呢?則有著"高處不勝寒"的寂寥。
一如電影中的諾曼,甚麼成就都拿到了,其實心中所真正嚮往的,
是邂逅自己所愛、與其攜手歸隱山林,享受沒有鎂光燈喧擾的平靜。
無奈知名度就像是魔戒一般,上了身就戒不掉,
當自己開始選擇淡出螢光幕,長江後浪推前浪,
觀眾的喜新厭舊,很快地便遺忘他曾有過的巨星光環,
反而使其陷入更深沉的失落感當中。
更該讓人感到悲哀的,是諾曼所深愛著的維琪,
一步步地從沒沒無聞,在其大力栽培之下,
成為取自己代之、家喻戶曉的超級新星。
兩人儘管彼此相愛,維琪也願意為了諾曼而淡出影壇,
但諾曼深知著成名滋味總令人執迷,未免愛人承受天人交戰的痛楚,
他最終選擇了成全,傳奇式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符應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俗諺。
星海浮沉,正是立基在前述的高低潮迭起間,
身為藝能界從業者,必須得去體認到自我商品化的事實,
讓自己一如浮萍般的,隨著資本與輿論的流動載浮載沉。
唯有享受著箇中無根般的漂泊,正是它、並且接受這樣的宿命,
才能在險峻的工作職場中存活下來,而不再迷惘。
【一個巨星的誕生】首支官方預告,10月9日(週二) 不再愛戀
擱淺帶 Shallow--電影主題曲MV
觀賞了1937年的原作之後,
這部由布萊德利庫柏執導,與女神卡卡攜手合作的大作,也就更加令自己期待了。
(觀影後若有不一樣的心得,再行撰文分享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