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特別有趣的電影名稱,我總是不時想著箇中命名的緣由。
俗話說:『種甚麼因,得甚麼果』
該話語用於勉勵人們向上的座右銘,
彷彿已成為無可顛覆的金科玉律。
然而,將之用在重出社會、希冀再次更生的假釋犯的身上,該同等適用嗎?
『羊』,在西方信仰的意象,乃象徵著魔鬼信徒般的不祥之物,
將之作為代表假釋犯過去所犯下的罪行,頗為貼切。
當如是的『因』種下之後,結出來的『果』,仍舊無法抹去往昔的因子,
相信『羊之木』背後所蘊含的諦義,應是如此解讀的吧!
換言之,即便是需要洗心革面、忘卻前塵的更生人,回到社會之後,
仍舊得背負著『羊之木』般、『種甚麼因,得甚麼果』的不變法則,
帶著原罪的人們,真能再次被社會大眾所接納嗎?
一切都是成見惹的禍吧!
當個人心中的成見不曾被挑戰,日積月累之蓄積下,
個人的想法也就匯集成為眾人的意志,最終成為顛覆不破的定則規範,
彷彿宗教教條般的堅若磐石,影響著我們的思考範疇。
電影中以當地漁村所信仰的神祉為例,無疑就是最佳的映照:
當有人問及為何不能正面注視神祉之際,
所得到的答案,是『不知道,反正過去的人都這樣說,一定不會有錯的…』。
類似『確信中的無知』,經常就是阻礙社會新思潮向前邁進的逆流。
箇中的對與錯容可再議,
但當高橋因著既有成見築起,就不會再有對話的空間了。
諸如現階段的同性婚姻如此,故事中的假釋制度亦乎如此。
犯罪,乃至於殺人,是不是就真那麼十惡不赦?
顯然在電影幾位主人翁的案例中,給出了最適切的答案:
遭到職場霸凌的理髮師,伺機給上司一刀斃命;
黑道黑吃黑勒斃老大;慘遭老公家暴而痛下毒手;
甚至於應先生房事要求,錯手掐死丈夫的人妻…
每個殺人犯的背後,都有段讓自己心生懊悔、抑或聽者也同感惋惜的故事,
但擺上了社會大眾對於『前科犯』的成見,
刻板印象往往只剩下與『壞人』做單純的連結,
而不再試圖用心的去體悟當事人的心境轉折,
去了解他們希冀重新投入社會的那份渴望,
這才是任何假釋制度的變革,都無法有效成功的根本癥結點吧!
用『情』讓高牆倒下吧!
電影中洗衣店老闆娘對於黑道大哥的『同情』,
主角父親與掐死丈夫人妻的忘年『愛情』,
主角與曾是少年犯間的『友情』,還是女主角和少年犯所迸發的『愛情』。
種種用情所構築的關係,都是促使得假釋犯能夠拋下前塵的重要因子,
即便往事不時的反噬,但只要社會願意發自真情真意、展開雙臂迎接他們,
相信結果會是好的吧!
(當然,這僅止於情有可原的良心犯,
對於唯恐天下不亂的殺人魔,恐怕還是只有斬立決一途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