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觀賞這部電影,純粹是衝著喜歡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而來,
這部電影雖然屬於小成本製作的小品,但端看其演員名單,也可說是眾星雲集了.
除了朱莉安摩爾之外,還有<<彩繪愛情>>的麥可安格蘭諾(Michael Angarano),
(恩...怎麼這位仁兄不是演藝術家,就是演文藝青年阿...大概是有那麼fu吧!)
以及近來熱片<<天使聖物:骸骨之城>>的女主角莉莉柯林斯(Lily Collins).
可說是集老中青三代的明星於一身,這或也是賣點之一吧!
當然,最大的宣傳焦點,似乎不在電影本身,而在於片名:
"The English Teacher",中國簡簡單單的直譯為"英語老師",
而台灣則是相當有創意的,按片中主角名字"琳達"為發想,
來了個"琳老師卡好"這麼一個諧音有點不雅的片名.
噱頭十足是沒錯,但很多人現在也不禁在想:
在買電影票的時候,該怎麼跟店員說會比較恰當呢?
(直接說會不會被打阿....///)
近幾年來,類似爭議的電影譯名不少阿,隨便想一想:
你他媽的也是, 超級8, 鬼機8, 黑蘭嬌, 陰地, 鬼陰驚, 黯陰羊......
(據說本來"厲陰宅"要取名作"厲陰房",後來大概被麗嬰房抗議才作罷...
今天還看到一部即將上映的泰國鬼片,也取個諧音"靈異視"(The second sight),
這若不是拿來諷刺涉嫌貪汙的林益世,就是片名諧音已經有著跨領域的連結囉!)
說真的,我絲毫不覺得這樣的創意是種正面的趨勢,
或許國內片商賺到了引來熱議的效果,
但用這樣的模式來賺取文化財,本身其實是對文化的一種傷害:
文化不但沒有因電影產業而昇華,反而越顯出一種墮落,
我不是很能認同就是了...
回到這部電影,劇情在描述一位單純的英文中學老師琳達,
由於自小沉溺在古典文學所建構的世界中,過於完美主義,
年過四十,依舊小姑獨處,相親多次,都找不到合適的那個對的人
每天都過著非常規律的生活,一成不變.
偶然的某一天,遇到了過去的學生傑森,傑森是位劇作家,
但基於父親與現實的壓力,他不得不放棄寫作這條艱辛道路.
不過,琳達卻認為傑森相當有天份,不該放棄這條路,
所以將他寫的劇本推薦給學校,希望學校用該劇本公演一場歌劇,
以證明傑森在劇作這方面的天份.
但由於該作品偏向於黑暗,而且結局非常血腥,
遭到校方的拒絕,除非可以修改結局,否則免談.
在這樣的兩難下,究竟傑森是會堅持著他的藝術家性格?
還是會願意有所妥協呢?這就是這部電影的主線劇情.
至於在預告片中,片商所強力主打的甚麼"師生戀","老師與學生在講台上有一腿",
"老師,學長,以及火辣學妹之間的三角戀"等等的宣傳噱頭,
基本上那根本都是支線的劇情,說實在的,跟主要的內容根本不甚相關.
(琳達和傑森在講台上的那場戲,也不過就幾秒而已...
居然可以被當成是主要的電影宣傳橋段,真令人意外阿...)
只能說這又是一種宣傳電影慣用的手法而已,
老是喜歡把一些電影中羶腥色的橋段選出,然後加以放大,
最後整個行銷手法與電影本身根本毫不相關.
當然,媒體總是迎合著大眾口味而來,所以真要怪的話,
大概只能說我們現在這種直向訴諸感官的赤裸裸文化,已經讓台灣病入膏肓了吧!
雖然這部電影被歸類為愛情喜劇,但我卻不覺得電影中有太多的笑料,
一整個大致走的是平鋪直敘的保守風格,沒有太多的驚喜在其中.
倒是這部電影,給了自己一個啟發,那就是:任何事不執著,人生才有完美的可能.
劇中的幾位主角,恰好都是過於的固守己見,才會自陷於泥沼而無可自拔:
如劇作家傑森來說,他總認為自己創作出來的是完美的,
任何的更改,都是褻瀆了他的智慧.但他從來沒有想過的是,
劇本直接要訴求的對象,是觀眾,所以觀眾才是根本,
無法掌握觀眾需求的,縱使再有才,也不過就是那種懷才不遇的唏噓而已.
所以只有放下自我完美的固執,才有可能真正去面對現實人生的褒貶,
同時讓自己的作品被大家看見,也才有功成名就的可能.
又如琳達老師也是一樣,她過於沉溺文字情節的性格,讓她太容易感情用事,
所以當他閱讀傑森的劇本時,直覺得就認為那個悲慘人生,就是傑森的真實寫照,
於是對他的父親產生了誤解與敵意,
絲毫不知道那根本就是傑森自我反叛性格所杜撰出來的情節,
也因而鬧出了不少的笑話.
但最終,她也願意敞開心胸,大步走出家門,不再當個宅女,
才漸漸的發現到傑森父親陽光的一面.
所以說...擇善而固執不是壞事,但當那份固執儼然已經超越了擇善的範疇,
就該回頭想想...人生,是不是該轉個彎才會圓滿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