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程序正義的司法審理案件,真的都完美無瑕嗎?

如果...打從一開始,前提本身就是個謬誤呢?

則縱使再公正的程序設計,其所導出的結果,或也註定是一場悲劇吧!

當然,前提謬誤的緣起不一:

犯罪跡證的誤判、屈打成招的自白、共犯刻意的構陷...

皆是可能出現前提謬誤的原因,

但其中最為致命的,來自於整個司法體系的怠惰:

當本該是深究真相、不到水落石出誓不罷休的堅持,

變成因循苟且、蕭規曹隨的例行公事,

未能就案件本身的個異性作客製化的考量,

單純的只想著套用既有判例經驗便宜行事,

對於亟欲尋求清白的嫌疑犯而言,無疑就是個災難!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劇情描述一名有殺人前科的嫌疑犯三隅(役所廣司 飾),

因著再次犯下一起強盜殺人,而遭到檢方以「死刑」起訴。

律師重盛(福山雅治 飾)秉持著關心當事人權益的初衷,

希冀被告能夠先行認罪、再爭取減刑的機會。

然而,當重盛在接續詢問三隅的過程中,

卻發現每一回的說詞不斷的反覆、同時牽扯出更多涉案的人事物,

讓案情更顯撲朔迷離,也使重盛對三隅的坦誠感到懷疑。

而整個案情大逆轉的關口,是在兩人正式出庭前最後一次面談,

三隅道出了真相,原來他根本就沒有殺人,

這是在他第一次與委任律師接觸時,就已經提過的自白;

但基於前科紀錄、以及相關證據都看似罪證確鑿的情況下,

律師打從心底早認定他有犯罪之時,因此所擬定的攻防策略,

是期盼他可以在先認罪的前提下,再向檢方尋求減刑的空間。

就是如此先入為主、便宜行事的態度,讓一樁冤案就此產生。

 

當真相在法庭上被揭露,正義因此獲得伸張了嗎?

並沒有,在重新審理冗長費時、有檢方與律師皆有業務量的壓力下,

控辯雙方最後達成默契,不採信三隅翻供的說詞,

但以人格因素,來達成減刑的目標,算是一種蒙蔽司法的補償吧!

 

"我們同在一條船上,這條船的名字叫司法。"

這是劇中資深律師規勸重盛接受河蟹真相的駭人對白。

倘若用以論辯真理的司法場域,變成只是遂行審理程序的過場,

則看似激烈交鋒、捍衛人權的論辯攻防,

看來也不過就是聖潔司法下的糖衣毒藥罷了。

對嫌疑人而言,走入了訴訟程序,無疑就只是待宰的俎上肉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