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視與漠視,縱使將孩子帶在身邊,對其心中的感受而言,其實也等同於是被放棄了...

以自己親身體驗為例,每回當我專注的在電腦前面撰文時,

3歲的兒子總會帶著組裝完成的玩具,跑到我的跟前,一直嚷嚷著:"爸爸,你看一下..."。

起初也沒怎麼在意,繼續敲著鍵盤,但孩子看到自己沒回頭,相同的話語便不曾停歇,

直到自己看著他,應答說著"好厲害喔!",他才口中唸唸有詞的笑著跑開。

事實上,孩子們的每個動作,都是有著他們所期欲表達的意義,

往往單純的不斷呼喚父母,為的只是獲得長輩的稱許,感受那踏實的存在感而已。

一旦選擇不回應、乃至於無視的態度面對,相信小小的心靈,勢必會遭遇到相當程度的挫折。

 

無奈的是,大人的世界,怎麼可能盡是孩子們所期許的那般單純呢?

夫妻不睦下的各自精采、長輩的親情壓力、工作職場的挑戰,加上社群網路中的無限寬廣,

在在的步步稀釋著與孩子共享天倫之樂的時間,

甚至於屢屢將外在負面的情緒導入親子相處間而不自知,

皆讓彼此的代間關係,顯得是搖搖欲墜,仿若隨時都有崩塌的可能。

尤有甚者,一如電影中的孩子,本就不在被祝福的情境下出世,

父母以極度怨懟的態度,施加在管教的過程中,似乎也就沒甚麼好意外的。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故事敘述一對婚姻失和的夫妻,在等待著出售共同居住房屋的期間,依舊同住一個屋簷下,

但彼此不曾休戰的爭吵,看著兒子的眼中,卻是痛苦不堪。

某一日,丈夫上班途中,帶著有孕的新歡去快活,

妻子也沒閒著,忙著與情夫約會燭光晚餐,徹夜未歸。

就在父母與各自伴侶激情雲雨之際,孩子在放學途中失蹤了,

這讓夫妻兩人相當懊悔,但卻仍不改推卸責任的態度,互指對方的不是。

在經過一番地毯式的搜索後,發現到森林中有部分殘肢,

母親初見時相當崩潰(感覺上那應該是兒子的屍首無誤),但隨後就堅定否認其身分,

並且宣稱無論如何,永遠都不會放棄尋找孩子。

最終,兩人離了婚,各自展開新生活,而孩子的搜尋啟示,

也就這樣靜默默的貼在電線杆上,持續等待著奇蹟的出現。

 

坦白說,有那麼點不解本片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理由何在,

總覺得有那麼點意思,但卻又引不起太大的共鳴。

按自己的解讀,電影前半段花費了大部分的時間,去演繹夫妻雙方與各自伴侶的性愛過程,

對比著小孩陷入失蹤的危境,恰好形成強烈的對比,或許是箇中亮點吧!

畢竟性愛追求的,是個人最自私的極樂感受,

又孩子疏於照顧,則為父母最嚴重的失責,

一來一往之間,所希冀呈現的,或該是汲汲追求個人享樂下的父母,其子女的悲慘境遇吧!

 

其中,特別想提起的,是母親在認屍當下,說著"永不放棄"的那番話:

縱使繼續尋找,真讓他們給找到了,那又如何呢?如何的不放棄法呢?

結果還不是離了婚、各自成立新家庭,而後對於孩子後續的安置,

不是費心的將他往寄宿學校送,就是互踢皮球般的、互相推卸監護權。

從來不曾珍惜過、都已經打從心底放棄了,

是否找回來、又或孩子是否還在,根本一點都不重要了!

說著不放棄的同時,心下想著的,只是稍稍藉以減輕自己的罪惡感而已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