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寒蟬效應"的預告片時,總會不自覺的,將之與電影"聖誕玫瑰"聯想在一起:
內容都涉及一樁性侵案件,主軸都在於法庭上的攻防...
不過觀影之後,才發覺兩者所欲陳述的焦點,是截然的不同:
在本片中,法庭攻防的戲碼,顯然沒有想像中那般精彩,也不存在太多峰迴路轉的劇情,
相對的,其將主力都放在了諸位主角內心戲的刻畫上.
稍稍查詢了各大電影網站對於本片的劇情描述,皆將重點放在了劇中四個女人:
方律師(徐若瑄),林律師(賈靜雯),王老師(周幼婷),以及白慧華(郭采潔)的相遇上,
透過一個官司,將四人的命運相互連結,藉此呈現諸如情感中的信任,背叛與性別正義等議題.
但說實在的,或許是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皆流於輕描淡寫,未有深刻的描繪,
因此所謂"四個女人的相遇",個人也看不出激起了甚麼了不得的火花,
更別說是想帶出後續導演所期欲點出的諸項議題,那就更是緣木求魚了.
總之,想法太多,期欲加入的概念太龐雜,又沒能深刻的將主線劇情給清晰描繪,
整體看來,電影的架構略顯鬆散,讓人有頭重腳輕的虎頭蛇尾感...
電影描述一名因看不起母親是小三身份的大學生白慧華,
為了遠離母親,大老遠的從台北到台東就讀大學.
期間,她應徵擔任音樂系李教授的助理,卻遭到李教授的性侵;
但或許是情竇初開,或許是對於教授,有著莫名的愛慕之意,
在性侵之後,她居然成為教授的性伴侶長達三個月,
直到教授無法給他感情上的承諾,才決定出面控告教授性侵.
接下來,即是一連串的法庭攻防,
而焦點全在於白慧華對於教授所藏不住的情愫之上,
透過性侵與愛情之間所形成的強烈對比,帶出來人性中所隱藏著的種種掙扎與解脫.
說實在的,我覺得電影所選用的"教授性侵學生"的題材,其實有那麼點不合時宜,
用畢業成績來迫使學生屈服獻身這種事,那個時代也早已不復存在了,
所以用這樣的素材作為電影論述的主軸,著實讓人有點搞不清今夕是何夕.
就自己身處在大學的圈子來說,基本上,在動輒可能被控告性騷丟飯碗的時代,
男教授們對於女學生,可是比誰都還怕,只要有女學生上研究室找教授,
教授第一時間,絕對是將研究室的門給打開,以昭公信,
哪有可能像電影中所演的那般,明明外頭都還有人在
(況且那個人也跟教授有一腿...她都不會嫉妒嗎?),
居然還敢大剌剌的叫學生關門,根本頭殼壞去...
自己印象深刻的,有一回,一位工讀的女學生助理,因著工作效率問題,
被自己的教授給罵哭了,那女學生禁不起壓力驟增,
頭也不回的甩門就朝研究室外奔跑而去.
結果,您猜我們教授的第一個反應是甚麼?
不是跟著跑出去安慰,而是第一時間把門打開,以免讓人誤會.
畢竟,一個女學生從教授研究室哭著跑出去,大家的觀感會是甚麼,可想而知...
因此,就如同這部電影的片名一般,其實當代的教授,對於女學生上門,
基本上都存在著莫名的"寒蟬效應"呢...
所以,我才會覺得這電影的劇情,似乎未能趕上時代的變遷,
假若角色互換,將被害加害的兩者倒過來作編排,搞不好還比較能夠引發共鳴.
另外,個人並不喜歡電影中穿插著太多無關的橋段在其中,
在本片中,加入了台北文林苑的都更抗爭,以及台東美麗灣渡假村的拆遷爭議,
說真的,也許是自己太淺,我還真看不出這些事件和電影本身,存在著怎麼樣的相關性.
誠然,當代有許多導演相當積極的參與社會運動,這固然是一件好事,
但一碼歸一碼,要想在電影中摻入自我關懷社會的熱血之心,也不是不行,
然而,這樣大剌剌的就穿插到電影橋段中,不僅突兀,還讓人有不著邊際的感覺.
更況,話又說回來了,其實社會運動本身,某種程度和電影事件就是正面衝突著的:
一如導演侯孝賢,認為經典名片<<悲情城市>>是毀了九份的風土民情一般,
當您將某個地域納入了電影的拍攝景點後,可想而知,當電影熱賣後,
相關地方必然成為觀光的熱門景點,或許帶來了繁榮,但種種生態的破壞,也將接踵而來.
待天然環境因電影而被破壞殆盡之後,這時候所謂"保護生態"的社運活動,
又將應運而生,而諷刺的是,這些社運活動,帶頭的,即有可能就是拍電影的同一批人.
於是乎,放毒解毒的都是您,真該說您是太天真呢?還是太熱血阿?豈非自相矛盾!
回到電影本身,我一直在想:這部電影取名做"寒蟬效應"的意義究竟為何?
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意指著李教授基於老師的威權形象與評分工具,
迫使得其下受到性侵害的每個女同學們,都是噤聲不語,莫敢出面指證,
形成了一種所謂的:"寒蟬效應"(泛指一種無形的嚇阻作用).
但這樣直觀的解讀,個人總覺得太淺,也不合乎其他橋段的情節發展.
若綜合整部電影的邏輯來看,我會認為:
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處在某種寒蟬效應的威嚇下,
而威嚇的來源,則在於無所不在的道德倫常束縛.
一如電影中方律師那句經典對白:"我們每個人都在逃...",
我們無時無刻的,都在逃避著我們真正想要的選擇,
而促使我們噤聲不語的癥結,正在於傳統道德價值的約束.
以電影中所設定的各個橋段為例:
@方律師與王老師,看起來像是蕾絲邊,但卻未敢出櫃而錯過彼此...
-->這是立基在道德觀念對於女女戀的不允許
@方律師未能做好一個好媽媽的角色,故找陌生人做愛發洩情緒...
-->這是因著道德觀念所框定"好媽媽"形象所給予的壓力
@李教授顯然不滿於家庭生活,但卻始終未離婚,而透過性欲來發洩
-->這是截因於道德規範所侷限其"好丈夫"該有的作為
@林律師面對丈夫(李教授)的連番背叛,為了孩子,始終選擇隱忍
-->這是道德價值教導她應該維護家庭圓滿的結果
..............................
承上,每個角色看似都再正常不過,但其實都在道德規範的約束下,
成為了寒蟬效應下的受害者,彼此對於不滿都選擇了隱忍不發.
直到了白慧華的出現,始打破了這種噤聲不語的恐怖平衡...
的確,白慧華與李教授的第一次性愛,的確是因著教授的性侵而來,
但其後,她願意心甘情願的成為李教授的砲友,
不管是出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抑或是其他自身的心理因素,
總之,她愛上了這個曾經對他性侵的人,卻是不爭的事實.
"愛上性侵之人",本也絕對是道德價值觀下,所不可能允許的事情,
倘若立基在寒蟬效應下,白慧華或也該沉默以對.
但顯然的,當她在法庭上,對教授真情告白的說出:
"只有誠實的面對自己,存在才有意義..."
那一刻,她打破了道德所設定的寒蟬框架,做出了悖於道德的真情呼喚,
一時間,讓深陷於道德窠臼下的每一個人,也都頓然的醒悟了.
我想,這或許才是本片所欲傳達的意念與價值吧!
只可惜...道德價值所樹立起來的寒蟬效應太過強大,
強大到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未能夠說出自己心中真實的愛情感受,
又或者是當您想著要掙脫之際,人生也就完結了.
就像電影中的李教授一般,我想白慧華的真情呼喚,他聽到了,
但令人惋惜的是,當他想著要跳脫窠臼而傾聽自我心裡的聲音時,
突如其來的猝死,了結了自己的人生,
而存在內心深處的真愛告白,卻始終未能被提及...殘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