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新聞HD]最新》柯文哲公布第二波人事 「100天做出成績」--YouTube
準台北市長柯文哲,自當選的那一刻起,即成為了鎂光燈追逐的焦點,
尤其是他所首創的"自己的局長自己選",藉由各專業的遴選委員會與"i-Voting"的投票機制,
柯文哲希冀將過往一人獨享的人事任命權,交與市民們共同參與分享,以落實其全民政府的理念.
但從勞動局長的遴選開始,"i-Voting"的投票參與率過低,即開始引來了眾人的質疑,
而後陸陸續續所公布的小內閣名單,更是惹來了各遴選委員會的不滿,
有些市政顧問更是不惜以辭去顧問一職,來表示無言的抗議.
截至目前為止,大致彙整一下新聞熱議中的爭議人選:
1.文化局長--"搖滾教父"倪重華:
在遴選委員會投票中未過2/3(14名委員,2/3投票該是9.3票,倪僅得9票),
資格不符的問題遭到質疑,引發詩人鴻鴻發起抗議活動.
2.社會局長--"台大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許立民:
該人選不在遴選委員會所推薦的兩人名單中,許多委員是在看了新聞報導後,
才知道由許立民出任,由於許醫師沒有社會或社工專業的背景,引來了遴選委員們,
諸如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秘書長王榮璋,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等專家的不滿.
3.環保局長--"翡翠水庫管理局長"劉銘龍:
人選沒有出現在遴選委員推薦名單內,卻空降接任,
引發環保律師,同時也是市政顧問的詹順貴的不滿,憤而辭去顧問職表示抗議.
4.法務局長--"中山大學企管系退休教授","姚立明妻子"楊芳玲:
選前說好選後不入閣的柯辦競選總幹事姚立明,其妻子楊芳玲卻被遴選為法務局長,
雖說夫妻存在著個體性,但不免也引來了酬庸的質疑.
不滿內定許立民 社會局長遴委不滿-民視新聞--YouTube
綜合的看來,除了姚妻是否為酬庸性質外(事實上她是具有法律背景的...),
泰半的爭議所在,即在於各個遴選委員會的功能認知差距上:
就遴選委員的角度來看,他們或認為自己的意見是具有最終決策權的,
以為薦舉幾位專業的人選,而後由柯文哲市長從這些人當中,親自面談決定.
這樣的遴選模式,看似絕佳,因為由各領域的專業人士選出來的,
必然是該領域中的佼佼者,專業程度不在話下.
但問題在於:專業,會是各該局處政務官的唯一考量麼?
如果認為是的話,那無異於是陷入柏拉圖"理想國"式的哲君思維
(意味著領導者就該由德性最佳,最有才的人來擔任...),
那基本上也沒甚麼好遴選的,反正任用學識最淵博,最德高望重的人選即可.
不過呢...這樣的想法,在馬政府博士級執政團隊的經驗中,似乎獲得了最血淋淋的反證,
顯然的,專業性強,不代表就能夠忠實完整的反應在施政表現上.
相對於遴選委員立基於"專業性"的見解,柯文哲市長一語就道破了箇中玄機:
"我是醫師,還不是當選市長,難道只有政治系畢業的才能從政嗎?"
在他的認知中,政務官是決定政策趨向的領航者,需要的是涵蓋全貌的大智慧,
領域的專業或許重要,但能夠看得更遠,才是一位優秀政務官更為緊要的特質.
因此,我個人認為,柯文哲看待遴選委員會的功能,有點像是美國白宮幕僚的屬性,
是一種類似於智庫性質的建言機構,而非得以主導人事決策的單位,
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得在柯P本人,參酌專業性及其他適任與否之後,由其一人定奪,
畢竟,施政的成與敗,大家盯得還是柯文哲一人,而非其幕後的遴選委員們.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有人會批評柯文哲為獨裁,專斷...
但就像常被揶揄為"超級大總統制"的美國一般,
總統的行政權力獨大,經常也和國會對者幹,獨裁聲浪也未曾斷過,
但可曾有人質疑過美國式的政治是不民主的麼?
箇中的關鍵,就在於一個民主的選舉過程,
有了民主過程的合法肯認,經過選票洗禮後的獨裁,也還是民主阿!
做不好,我們當然可以循著相仿的罷免途徑,透過選票收回其權力,
但在此之前,基本上,他身上所背負的,就是選民們對其大有為的期待,
該怎麼做,想怎麼做,去做就對了...
總之,我們現在可不是理想國式的烏托邦,
既然講民主,則民選首長的權力,就該大於全知的哲君.
是故,懇請各遴選委員們,在憑藉著您們的專業性在批判柯P獨裁的同時,
也該尊重一下85萬市民朋友的選擇智慧,莫讓專業凌駕於民主之上才好.
且讓我們靜待100天,端看柯P新政能夠帶給大家怎麼樣的新氣象.
(當然,也有可能是烏煙瘴氣也說不定...)
延伸閱讀:
九合一大選,贏家的考驗才正要開始--雜談柯文哲選用林欽榮為副市長惹爭議--[時事評析]
柯文哲擬裁撤派出所--務實的理想?綺麗的幻想?--"局外人/局內人"的認知落差--[時事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