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BRT打從試運轉開始,就一直爭議不斷,昨天甚至還發生第一起轎車衝撞BRT公車的事故,
不論這些負面形象,是媒體的過度渲染,抑或是市民的真實感受,
我想,要完全由黑翻紅的扭轉刻板印象,
恐怕還真得等到正式營運之後(加入了優先號誌系統)才有可能了.
但與其總是聽新聞媒體說,聽街頭巷尾說,還不如自己親自體驗一下比較真切...
由於自己的居所鄰近於BRT的坪頂站(東海別墅的下一站),
於是找了個需要到秋紅谷一帶辦事的機會,來了一趟BRT搭乘的初體驗之旅...
車次的密集程度還不錯,或許沒有大家口中的公車之王307來得高,
但至少就本次搭乘的經驗來說,一到坪頂站,剛好就有一台巴士到站,
平均車班的間距,大約是3~7分鐘不等.
雙節巴士的首節車廂
雙節巴士的第二節車廂
從車廂內的空間來看,當初標榜每台BRT可搭乘120人,
但我概略的算一下:座位約30餘座,站立的拉環約30個,
換言之,倘若滿載120人的話,大概有將近半數的乘客,是需要直接拉鐵桿站立的,
加上空間寬度其實就像是公車大小而已,讓人不禁質疑:
"這輛車真的可以載到120人嗎?"
現在運量不高自然沒有這個問題,但假以時日,
當BRT成為民眾習以為常的運輸工具後,相信乘坐人數可能需要再作修正比較好,
否則讓一輛載著120人的巴士,在沒有軌道的交通主幹道中行駛,
想起來就令人頭皮發麻...
為了能夠更清楚的觀察列車的運行,去程特別挑了司機後方的座位,
說真的,在專用道上行駛的BRT,還真是挺穩的,搭乘感覺並不輸給捷運系統.
(當然,我搭的時間是交通離峰時段,或許因此順暢些...)
市政府所推出的"iTravel_台中"app,裡頭所顯示的BRT即時動態,
倘若沒有遇到紅綠燈的話,基本上還算是掌握得相當準確,
大家未來在搭乘的時候,可以下載此款app作行前的規劃.
(iTravel_台中 程式下載:
車門挺寬的,各式推椅(輪椅或嬰兒椅)要進出確實不成問題,
加上出口處都放置了防滑條,降低了乘客跌倒的風險.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初市府所宣稱車門與月台間隙必須在3公分以內的標準,
很顯然的還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因為自己特別注意到了,
兩者之間的空隙還頗大的,推車出入肯定免不了顛跛一下.
但若要求司機都必須達到3公分的標準,那又未免太苛求,
畢竟那恐怕連車神都無法做到次次合格的標準吧!!
如何做修正,考驗著市府後續的作為.
台灣大道雖然大致為直線,但仍免不了有彎道,
BRT行使在彎道當中,其實也還頗為平穩,不會有被甩出去感覺出現...
BRT最常被詬病的地方,便是市府當初所標榜的"優先號誌系統",
原先預期BRT所到之處,都可以沒有紅燈的一路暢通到底,
但如今卻一樣需要等待紅燈,才會讓有覺得這不過就是"公車專用道"而已...
但畢竟這只是試營運階段,我想待未來行控中心建置完成後,
只要有效的掌控每台BRT公車的定位,
在它們即將進站之前,便可以進行號誌轉換的工作
(譬如進站轉換成紅燈,讓乘客有充裕時間上下車,待離站時就可以轉換為綠燈...),
透過最佳化的計算,相信要達到全線暢通的目標,應該也不會是難事...
(當然,假若垂直道路塞車,抑或是有人闖紅燈,那就另當別論了)
另外,諸如新聞所詬病到的"與一般車輛"爭道的情況,的確是存在的,
但那都是截因有許多站還沒有完工的緣故,待各站一一落成之後,
類似的情況應該不會再出現才是.
另外,BRT在經過朝馬的時候,走的是光明陸橋,而非在旁邊闢建專用道,
也是大家所經常質疑之處,畢竟只要是台中市民的都知道:
這陸橋到了交通尖峰時段,塞車還真會塞到怕...
因此,倘若這段路途無法有便捷的專用道行駛的話,
要想縮短行車時間,我想還真是有點難度...
計算了一下,從坪頂站到秋紅谷站,總共約花了18分鐘,
其實說不上比自己開車快上多少,但一想到不用找尋停車位的方便性,
想想還是有它的優點存在的...
(當然,一旦全面通車之後,當停車的站次增多,自然時間可能還會再推遲一些...)
至於大家所質疑出站的安全性,其實也還可以,畢竟多數站都設有紅綠燈與斑馬線,
只要遵循交通規則,走在那段不算長的道路上,應該還算安全.
說個題外話,有一段時間沒到秋紅谷了,今天才發現在秋紅谷的行人走道旁,多了一整排的iBike,
這是仿照台北Ubike的模式所建置的公共腳踏車.
有了iBike,無疑的讓秋紅谷一帶的慢活文化,更增添了幾分多元色彩,
試想在這裡踩著腳踏車的感受,不禁就讓人愜意了起來.
實際的收費模式如何不清楚,不過應該用悠遊卡便可刷卡租借.
秋紅谷回程的站,就設在台中的帝寶--"鄉林皇居"門口處...
回程特別挑選了先前新聞曾提到有怪聲的連結處座位,
就自己此次搭乘來說,並沒聽到甚麼太大的聲響,平穩度也都還不錯.
雖說8月10日幾乎所有的站都會開始加入營運,也都得刷卡進站,
但看著站內所堆放的雜物,以及工程師們仍在進行相關的測試,
都不禁讓人懷疑著:這支票真的可以如期實現嗎?
當然,站在一個市民的角度來看,我還是樂觀其成的...
綜言之,我並不覺得這套大眾運輸系統有大家口中所說的那麼差,
也許這套"專用公車道的加強版",和市民當初所期待的捷運系統,有相當大的落差,
但相信在正是營運之後,BRT應該還是可以有效解決台灣大道車流壅塞的情況的,
畢竟一旦市民搭乘大眾運輸的習慣養成後,自用車輛自然也就可以減少了,不是麼?
想一想,或許可以說"成也選舉,敗也選舉":
倘若不是因為選舉,我想這個工程不會想著趕工完成,匆促上路...
倘若不是選舉將至,我想這套系統不會被批評到一無是處,體無完膚...
是選舉,讓BRT成為了新聞媒體揶揄緊盯的對象...
是選舉,讓BRT淪為藍綠惡鬥下的命定框架...
然而,對市民而言,我們所想要的,
其實只是單純希望明天的台中,可以來得比今天更好,如此而已.
BRT或許不是大眾運輸系統下的最佳首選,
但至少這是當下政府所給予因應交通壅塞的政策回應.
未來,不論新市府由誰當家,是延續舊BRT,抑或是可以開展新的MRT系統,
只要是肯真正為市民做事的,也許都該少點口水,多點鼓勵才是.
更多乘車資訊,請參閱台中市快捷巴士官網:
官方粉絲團: 我愛臺中b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