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鬼夜預告片8/30夜夜見鬼--YouTube
電影鬼夜的故事係改編自香港作家李碧華「夜」系列原著小說,
由李志毅,泰迪羅賓,陳果,陳嘉上,劉國昌等大導演分別執導其中各個小故事,
而任達華更在電影中更是自導自演片中"贓物"一劇,可說是他作為導演的處女作,備受期待.
至於就卡司方面來說,網羅了任達華,梁家輝,陳慧琳,元秋,陳靜,顏卓靈,以及好久不見的童愛玲,
特別值得一提的,顏卓靈還以"狂舞派"一片入圍第50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演技頗受到好評.
如此集製作與演技於一身的電影,期待度自然可想而知,
被譽為是香港繼"見鬼"與"三更"系列之後,十年來最佳的鬼魅電影.
電影本身採系列作呈現,分為上下兩部,每部三段故事:
第一部為本文所介紹的"迷離夜",分別有"贓物","放手",以及"驚蟄"三個單元
第二部則為"奇幻夜",單元則分別為"妖枕","迷藏"以及"黑傘".
參閱一般網路上的觀後感,大多認為"奇幻夜"要優於"迷離夜",
由於還沒看過奇幻夜,所以無法進行評論,但以迷離夜一片來說,
的確單就以鬼片的類別來作審視而論,確實沒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
反倒是很多橋段還讓人感到有點幽默式的笑料.
然而,如果從一個社會寫實片來說,我倒認為這部電影成功的運用了鬼怪的元素,
多少諷刺了當今社會上若干現實面,頗為發人深省,就這一點來說,個人認為還是挺有新意的.
諸如"鬼夜"這種以三個單元劇所構成的鬼片,其實並非首創,
很多人咸認為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多少有點像過去香港鬼片致敬的意味,
也有那麼點期待復刻出當年香港鬼片盛極一時的方程式.
然而,相較之下,我覺得這部"鬼夜",和過去的幾大經典完全還是沒得比...
在我的心目中,香港最經典的鬼片有三:'陰陽路"系列,"怪談協會",以及"三更":
"陰陽路"之所以成為不朽,當然全靠有鬼后之稱的"羅蘭"精湛的演技就已足夠...
(有時候自己不免暗想,如果羅蘭的老公看過她演的鬼片,晚上當她翻過身來時,會不會嚇到阿)
"怪談協會"最後"抓交替"的那個故事,袁詠儀與舒淇彼此擬真的傳神演出,也讓人印象深刻.
最後,"三更"則依舊是我心目中鬼片的經典,尤其是黎明演出的那一個故事,
當我知道原來黎明先前死過一次後又復活的真相時,那個頭皮發麻的感覺,是怎麼樣都很難忘掉的...
所以說,這部電影要想超越過去的典範,恐怕還有一大段很長的路要走吧!
以下就概述一下電影中三段故事與個人心得吧:
故事1.贓物:
一個中年失業的流浪漢關富強,想到了可以藉由到取骨灰罈的方式,
向家屬要求贖金,以賺取生活所需的費用.
於是,他偷了三個骨灰罈回家擺放,沒想到打了兩個家屬的電話後,紛紛遭到拒絕,
最後則是有名男子出面聲稱願意以高額贖金贖回骨灰罈,
但關富強將錢拿回家後,才發現全是紙錢,這也才讓他愕然的發覺,
前來繳交贖金的,正是骨灰罈的主人朱永傑...
心得:
說實在的,我覺得這個小故事拍得有那麼點虎頭蛇尾,前半段氣氛營造的還不錯,
但後半段的結局太過簡單,少了許多驚奇後的震攝感.
加上橋段中有許多不必要的情節,譬如有個一直在說著好飽好飽的胖子,
本以為那會是個伏筆,結果看完之後,發現只是一個累贅的橋段而已...
(或許會有影迷提出個合理的解釋,解釋他存在的理由,
但正如我一直強調的,假若某些橋段隱晦到必須上網看討論才能知道意涵的話,
只能代表著導演的功力還有待加強吧...)
就本故事的感想來說,其實也是我一直所感概的事:
現代人的敬老尊賢,似乎只有在長者出殯,抑或是清明祭祖的時候,才會表現出來,
祭拜中的那份敬畏之情,與長者在世時的那種漠視與不屑一顧,還真是有著天壤之別呢...
如同劇中關富強與骨灰家屬交涉過程頻頻碰壁,就在在的顯示出,現代人是多麼的自私阿,
我想,大概只有等到自己的運勢不佳時,才會重新的想到祖先的風水,重視起祖先的骨灰,
但可悲的是,那種重視,出發點也絲毫不是為了遙祭先人,說穿了還是一己之私,
真的是好諷刺,好諷刺的針砭阿...
故事2:放手:
有著陰陽眼的風水師何可,在最後一天營業的時候,來了一位左手握拳的女學生要求算命,
當何可希望他將左手打開以便於讓她看手相時,她怎麼樣也不肯打開,隨後就消失了.
何可為此感到疑惑,幾經調查之後,
發現那位女學生疑似和他先前看過相的客戶之間,似乎有著感情上的糾葛,
原來是擔任學校體育課的男老師,和該學生發生了關係,並且在她手心上寫下LOVE.
後來女學生懷孕了,男老師卻死不認帳,於是她便因此投海自盡,
自殺前,左手上的LOVE還緊緊的握住,希望這樣能夠喚回男老師的愛.
但怎知男老師根本就是玩玩的心態,壓根忘記了有在手心寫字的這件事.
後來在何可的一番勸導之下,女學生終於放下怨念,打開了左手心,也因此得到了解脫...
就這個故事來說,儘管劇情上有那麼點老梗,就是相當平鋪直敘的情節,
但整體步調上還算可以,雖說沒有大驚艷,但大致上還算普普囉!
至於就這個片段的感想來說,當我看到那位男老師對於他在女學生手上寫字這件事,
表現出一副渾然不知,無所謂的態度,直是讓我想到了一句女生們最喜歡說的:
"寧願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要相信男人的一張嘴..."
某種程度,我覺得這話說得真對,
男人阿,當他想要把妳騙上床的時候,還真是甚麼樣違心的甜言蜜語都說得出口,
但等到完事之後,等到他想把妳給甩了的時候,又可以甚麼都忘得一乾二淨...
恩...要說這是身為男人的劣根性麼?或許也太過於沉重了...
我認為比較恰當的解釋,應該說男人是比較容易被激情沖昏頭的動物,
當著激情的當下,燈光美氣氛佳,總喜歡將山盟海誓般的宣言,當作是調情般的甜言蜜語,
效用僅限於彼此浪漫的當下,過了也就忘了...
然而,女人總是比較執著,比較長情,對於愛人所說過的一字一句,皆銘記在心中,
於是往往容易將這種男人不經意的話語,當成了許諾一生的誓言,
因而也才會導致了那麼多看不穿的愛情憾事...
呵呵...這個故事巧妙的把男人的鬼話和鬼擺在一起,
證明了與其相信男人的鬼話,還真的不如相信有鬼來得更為可靠點...
故事三:驚蟄:
香港向來流行著打小人的習俗,而朱婆婆在每年正月廿七驚蟄都會在鵝頸橋擺攤打小人.
該晚最後一位顧客是一個妙齡少女,要求打四個小人,三男一女.
朱婆婆在感到疑惑之餘,看了少女一眼,愕然發現那是前幾天被三名男子綁架姦殺的少女,
而自己也是該案當初的目擊者之一,由於當初她的見死不救,才讓少女遭遇不測,
因此少女上門來詛咒的小人當中,最後的一個女性,就是朱婆婆自己,頓時讓她不寒而慄,
並希冀有著得以化解怨念的機運...
以三部電影所營造的氛圍來論,這一部"驚蟄"表現得最為出色,
尤其是透過講述驚蟄的典故,以及女鬼打小人的節奏,穿插著各個強暴犯的報應畫面,
交叉敘事的手法搭配得相當出色.
加上劇中陳靜所飾演的女鬼,詮釋出了冷艷的冤屈感,充分的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都讓這個小故事的可看性增強了不少...
至於就感想方面,我覺得有時候電影除了是一種藝術之外,還有著警世的作用,
就好像日本校園中的霸凌事件相當頻繁,就有著一系列關於霸凌而衍生出的女鬼報復電影,
目的多少希望藉由鬼神之說,來遏止青少年相互進行霸凌的歪風.
相仿的,在"驚蟄"當中,朱婆婆原本大可以阻止少女被強姦致死的,只要她願意多一點道德勇氣,
要麼勇敢的阻止歹徒,要麼事後可以即刻的向警方報案,
但她沒有,她甚麼也沒做,最終才會讓冤魂找上門來討債,
多多少少有著對社會的期許與警惕,希望大家在面臨相同的情境時,
可以勇敢的站出來,發揮自己的道德勇氣,向惡勢力說不...
總言之,我覺得這三個鬼故事,雖然沒能給人太大的驚喜感,
但至少都是憑著內容來讓人心生畏懼,
而非透過聲音或冷不防的冒出個鬼頭,出奇不意的嚇人,這是我比較喜歡的鬼片類型,
加上故事中存在著明顯的因果關係,不至於讓鬼怪沒由來的大開殺戒,
謹遵著"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的定則,讓善惡終有因的邏輯落實在影片當中,
這些都是電影本身所展現出來的正向格局與特質.
然而,正如網路上大家所一致認為的,三部影片中,
"贓物"最差,"放手"次之,而"驚蟄"則是最合乎鬼片元素的故事,
有些人將這樣的安排,譬喻為是"漸入佳境",讓人有倒吃甘蔗的感覺.
然而,我比較納悶的是:如果三個故事都能夠拍得一樣棒,又何須"漸入佳境"呢?
如果整支甘蔗都可以是甜的,那又何必來個"先苦後甘"呢?
顯然的,用"漸入佳境"來對該片的不足做個圓滑的詮釋,恐怕是沒有太大的說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