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遺言"一片是好幾個月前在搭乘統聯客運的時候偶然看到的電影,
當時有一搭沒一搭的觀賞,也沒看到最終就下車了,最近才把結局給看完了.
故事乃敘述一名出版社的獵人頭專家(專門為出版社找尋有潛力的作家)傑克(Eddie Murphy飾),
雖然對於簽下作者的業務相當上手,但他本人卻從不讀書,從不先去看那些簽下來的作品內容,
因為他認為那些書說的都是屁話,完全沒有內涵,他所在乎的,只是書能否大賣的功利問題.
在一次簽下一名宗教心靈導師Sinja的事件中,在欲發行之際,才發現Sinja的書居然只有區區六頁,
這讓他感覺到被欺騙,而前往理論,沒想到卻因此讓他和一棵樹的命運相互連結:
當他每說一個字,樹就會掉下一片樹葉,而當葉子掉光之後,樹會枯竭,而他的人生也將完結.
這樣的連結,讓傑克不得不從一個平時極為聒噪的說客,轉變成惜字如金的沉默者,
也因此惹來了不少誤會式的笑料.
在試過許多方法(行善,捐獻...)都無法解除這個詛咒之際,他偶然翻開舊相簿,
想起了小時候的點滴,想起了與爸爸之間不愉快的過去,
在經過沉思與冥想之後,他終於放下了過去的怨念.
又樹葉也在這時掉光,而傑克則是奇蹟式的死而復生,儼然獲得了一個重生的機會.
以上的故事,看起來好像挺不錯,挺有創意的,看似會是一個不錯的電影,
但可惜的是,前半段的鋪陳的確相當優質,但當時心裡總想著:
這樣的詛咒,最後到底會如何自圓其說呢?
沒想到的是,電影最終所給的答案,正是自己認為最爛的解答,
也就是將甚麼事都推給三大不解釋元素:鬼神,外星人,以及心靈...
好像只要扣上了這三種條件,就可以天馬行空的胡謅一般,隨隨便便就做個結局,
真是令人蠻難以苟同的...
(當然,倘若將這部電影定位為宗教電影,
就像威爾史密斯的"地球過後"(After Earth)之於山達基教一般,
假若也真有個Singa教派,那也許站在特定宗教的立場,會是一個佳片吧...)
再加上該片的主角是艾迪墨菲,
電影中總是免不了許多大吼大叫,誇裝表情,以及莽莽撞撞的艾式笑料,
大致上就可以想像出這部片的風格與屬性了吧!
也無怪乎該片在Rotten Tomatoes影評網破天荒的得到了零分的劣評.
0分或許言重了,但一直以來,自己就不怎麼喜歡艾迪墨菲的喜劇電影,
所以也沒留下甚麼太深刻的印象就是了.
(記憶中,小時候曾經看過艾迪墨菲主演的"橫掃千軍"(The Golden Child),
當時好喜歡那一部電影喔,就自己的想法來說,該片是我認為他最好的代表作了.
從票房數字上來看,似乎大家的想法也和我大致雷同,
從艾迪墨菲近年來所推出電影每下愈況的趨勢,看來他的笑料已經略顯過時了..)
就這部電影給予我的感想呢...
誠如我一直所希冀強調的觀念:書貴不在多,而在精.
在當代出版業盛行的年代,隨便一個阿貓阿給都可以出書,
有時候或只是在網路上坦個胸,露個背,又或講些連自己都不知在說甚麼的泛泛之論,
炒炒人氣之後,就成為甚麼作家,出版的書籍還一本接一本,
很多類似的書籍,就像劇中傑克所說的:簡直就是新時代中的廢話...
往往三五百頁的長篇讀下來,最終獲得的心得,往往也只不過就是那兩三句的老生常談.
如此相較起來,是不是劇中Singa導師所撰寫的6頁箴言要強得多了呢?
畢竟,人生大道理,說來說去也不過就是那幾項而已,
短短幾頁說不完嗎?非得用那麼多虛無贅言堆積才能突顯自己的博學麼?
放眼出版的一些暢銷書籍中,該類的數量不算少,自己並不怎麼苟同就是了...
最後,另外值得提到的一點,
劇中希望大家不要經常說話,而應該多用心來看待這個世界,
老梗的美意固然良善,但也不免令人覺得:何以電影老是喜歡用這樣對比式的反差敘事呢?
為何經常開口的人,就一定會少用到心靈?
就像為何汲汲於賺錢,在功利主義中打滾的人,就一定會忽略家庭與情人一般?
這些高反差的對比敘事,經常是電影中喜歡用到的素材,
旦個人卻認為:就現實層面來說,這樣的人的確存在,但比例上並不算多...
畢竟物質化的功利社會,和追求心靈平靜之間,並不存在的相互間的矛盾,
反而可能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
譬如:怎麼樣才能夠獲得心靈的平靜呢?
沒有著富裕的生活,沒有著多餘的休閒時間,每天被工作壓得死死的,
試問怎麼可能談些樂活人生呢?
所以說,與其說功利之心無法洗滌心靈,其實真相則是:
心靈的淨化,功利主義乃是無可迴避的荊棘,
只有跨過了物質化的功力,達到的所謂不愁吃穿的門檻,才有昇華心靈的可能.
綜言之,鼓勵人們淨化心靈並不是件壞事,
但倘若這樣的鼓勵,是建基在批評功利主義的立基點上,
那未免就令人覺得有點粉飾太平的意味了...
呵呵...雖說該片希望大家可以慎言,
但就目前低頭文化盛行的年代,經常可以見到比鄰而作的友人,
彼此間毫無交談,只是自顧自的滑著手機,社會的漠然感驟增...
與其如此般的慎言,倒是希望大家在當代能夠多講講話,多關心一下周遭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