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周在台中的誠品書局,看到一幅大大的海報,
主題是:山寨文化--破壞性的創新,應該是在賣書的吧!
當然,我沒去翻閱相關的書籍,
但單憑那張海報的標題,
大概已經掌握整個書的核心觀念了吧!
因為那也是我長久以來所一再詬病學界與商界之處.

山寨文化,白話的翻譯就是仿冒,
從名牌服飾到電子產品,無一不存在嚴重的仿冒問題,
對於商業品牌而言,仿冒的確讓品牌的價值大打折扣,
舉個最顯明的例子,今天LV包包隨處可見,
但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已經失去了產品原有給予人的鑑別度,
現在頂多我們只會看提包包的人是不是貴婦之類的特徵,
來做未必正確的辨識,
換言之,產品本身的炫耀財價值已經不復存在,
對於品牌經營的確造成很大的殺傷力.

 
但從另一個角度反思,名牌為何貴呢?
因為它壟斷了許多特有的無形資產
(不論是品牌價值或相關技術),
這些技術的隱藏,
讓他們得以在既有的研發基礎上,
進行壟斷性的獲利,
並按著他們的獲利步驟,逐步的循序開發新產品.
換言之,貴的原因在於他們壟斷了整個生產流程.
而非取決於產品本身在原料方面的價值.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常常聽到大陸賣所謂的"特A貨",
就是與正牌產品相同生產線製出,
只是可能透過內部員工內神通外鬼的方式流出,
但價差卻可能便宜好幾成,
就說明了問題的癥結不在原料,而在壟斷生產過程.

在山寨文化衝擊下,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種現象,
就是仿冒的產品不僅加強了原版產品的功能,
同時又能夠壓低整體的售價,
在某種程度上對原有公司造成一定的壓力,
這種強化產品功能的作為,是一種創新,
對於原版公司而言,也成為一種創新的驅動力,
讓他們無法繼續按著自己的壟斷性步調前進,
而必須時時思考強化產品功能的可能性.
這是商業之間的競爭,
是一場激盪創新的震撼,
間接也成為消費者的福音,
因為更好,更廉價的產品,未來將會更快速的被研發出來.

有時候在譏諷中國山寨文化的同時,
回頭想想台灣的電子產業發展歷程,
記得以前大學時後教授作業系統的教授曾說:
以前在產業界做遊戲機的時候,,
他們就曾把一台紅白機一層層的拆卸下來,
依此重建了整個電路圖架構,
而製作出了相仿的產品.
這或許是一種仿冒的行徑,
但卻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無疑的,這樣的模式,後來造就了台灣的電子王國.....

說穿了,這某種程度上就牽涉到了"公開技術"與"隱藏技術"的爭論,
當你隱藏了自我的研發技術,雖然壟斷了獲利,
但也間接阻礙了在你的技術基礎上創新的可能,
相反的,公開技術或許降低了獲利水平,
但卻存在著更多改進技術的可能性,
這樣的現象在學界亦乎如此,
有些學者一有甚麼新發現或研究成果,
往往隱藏論文中重要的核心元素,
然後將該新研究當作是自己的禁臠,
自私的希冀以此來成為該議題的專家,
殊不知這種坐井觀天式的研究方式,
其實乃抹煞了多少可能的創新與修正的機會呢?
寧可自己成名,也不願意讓真理越辯越明.
就是當今學界所最悲哀的現象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