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_IMG_IMAG0714.jpg

旅日作家劉黎兒女士關於日本職場觀察的文章,經常散見於各大報章雜誌中,

本書則是其對於日本在地所見所聞,對於職場文化的第一手貼近札記.

對於日本職場存有憧憬,抑或是有心研究的讀者,

皆得以帶來更清晰的就業現場想像...

當然,其所描繪的,泰半都是以日本上班族,也就是白領階級為主的樣態.

 

書本倒是尚未完全閱畢,然卻已心生著巨大的疑惑:

端看書中所描述的各種職場境況,包括過勞,責任制,派遣,窮忙,低薪化等現象,

基本上與現階段的台灣,幾乎是如出一轍.

但弔詭的是:以勞動法令而言,我國所參照的立法範本,幾乎皆是出自於日本,

責任制規範抄日本的,工時規範也多承襲日本,

未來即將修訂的中高齡專法,也存在著濃郁的日本法規著力痕跡.

我所質疑的是:

日本現階段許多職場的窘境,即便是在相關法規訂立後,

依舊不見有改善的趨向,甚至有變本加厲的情況產生.

則何以台灣在有前車之鑑的前提下,

在勞動法規的修正上,依舊以日本作為主要的參考依據呢?

這不就擺明了要踏上日本發展失敗的後塵麼?

對此,就我個人在圈內的觀察,作出了頗令人悲觀的結論:

之所以事事追隨著日本的腳步,

主要乃截因於主導立法修法的學者專家們,絕大部分幾乎都是留日的居多數.

基於"門第之見",抑或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緣由,

當台灣在涉及各種勞動法規的修正時,

很自然的,就率先導入日本的立法體例,作為論述的主體.

或許有些人的解讀,乃認為台日之間的職場文化存有共通性,

故以日本勞動法令作為主要依據,乃是合宜的邏輯.

但那終究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悖論:

法律之於勞動現況,究竟哪個是因,哪個為果?終究是難以截然理清的...

然不論如何,從本書當中可以知悉的是:

日本職場是封閉,高壓,階層,以及普遍過勞的勞動現場,

顯然是個未盡健康的職場環境,台灣難道也想起而效尤麼?

若答案是否定的,模仿學習他們的法令要做啥?

難道只是因著滿足某些留日學者的學用合一慾望,

就將整個勞動環境的營造都給葬送麼?

站在國家的高度,這絕對是極度不負責任的態度...

 

從過去的教改經驗中,很清楚的,

我們已經被一群自以為教育先驅者的留美教育專家給搞爛了,

步上了與美國相仿,多錢入學,學歷貶值,到處學店的後塵.

如今,在勞動體制尚待完整法制化的當下,

倘若我們沒能去正視到日本職場的艱困處境,

任由著留日的學者在那裡自吹自擂,基於發揚所學而大倡日本模式,

苦果...就等著看我國勞動現場成為名符其實的鬼島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