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總統就職大典在即,主辦單位日前已廣發邀請函給朝野政要,
企盼大家共襄盛舉,營造台灣不分黨派族群、大團結的和諧氣氛。
怎料,在野陣營先是小動作不斷,要麼表示沒收到正式邀請函,要不就說甚麼名字打錯了,
總之就是用盡各種理由,婉拒出席的邀約。
果不其然,國民黨立院黨團表示,立法院當日尚有召開委員會,故以立院公務為由,擬集體缺席就職大典,
此舉被綠營大酸沒有風度,畢竟在開議期間,連中國北京都去了,撥冗參加自己國家的慶典,是有那麼難哦?!
當然,去不去是個人自由,但作為民意代表,作為與否卻應該以民意為依歸。
您覺得,用「立院開會」的理由拒絕出席,人民買單嗎?
說真的,即便像我這般那麼渴望政黨輪替的人,都相當不以為然。
這絕對不是自己說了爽便罷的決定,要知道,民意如流水,支持度稍縱即逝,
假若自恃著在一月取得多數的新民意,就可以為所妄為的話,則反噬絕對會比想像中來得快。
要不,端看近期某些媒體的民調,如今政黨的好感度,似乎綠營又回到了第一名,試問在野陣營能不有所警覺麼?
換言之,拒不出席的決定,支撐其正當性的立論基礎,便顯得格外重要,而這往往是國民黨最欠缺的一環。
回顧過去,您或會感到困惑,就以各級黨員組織不時前往中國訪問為例,
屢屢在國內政壇處於關鍵的時刻出訪(如總統大選前或職大典前),總說不出非去不可的必要性,
只拿出甚麼為台商謀福利、為農民找通路等空泛的理由搪塞
(這些經濟性事務,兩岸政府皆有對口,既非權責單位 ,去了有啥用?
若真的管用,那不就更證明了國共之間存在著私相授受的利益關係麼?),
無怪乎經常會被揶揄是去向中國政要朝貢,這怪得了人麼?
回到正當性的討論,「立院開會」這裡由真的瞎,
畢竟國民黨也沒在鳥公督盟,根本不用擔心出席率的問題,有差那麼一次的請假缺席麼?
更況,諸此國家大典,無論黨派,身為召委者,都應該表達尊重之意,
是故,即便議程變更為參加總統就職典禮,試問有人會有異議麼?
若真要為缺席找個理由,個人認為,
應回歸到憲法「雙首長制」(半總統制)的主訴求,才能說服渴望新人新政的台灣民眾。
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的規定,儘管總統為民選領袖,但政府體制應為偏向總統制的「雙首長制」。
也就是說,當總統與國會多數為同一陣營時,
行政與立法權力由總統一把抓,著無庸議,這時就像是現階段的「超級大總統制」;
相反的,當總統與國會多數分屬不同陣營,
則行政院長應遴選國會多數陣營所屬意的人選出任,總理國內各級事務,
至於總統權限則有所限縮,回歸到主責外交國防等涉外事務,形成貨真價實的「雙首長制」。
(縱觀台灣修憲迄今,仍未真正實現過雙首長制,
所以該政府體制始終停留在學術界的論辯與想像中,未曾有過落實的案例。)
換言之,520之後所面對的政局,就是總統與立院多數分屬不同陣營的情境,
總統理應遵守憲法精神,任命在野陣營所屬意的人選擔任閣揆,
藉以共享行政權,讓政務得以順利推動。
但顯然,賴總統並沒有這麼做,別說閣揆以降的名單,一片綠油油,
要說這樣的人事安排,根本是競選時期的戰鬥團隊也不為過。
復以政務次長的職位,一整個又是「敗選做更大」的進階版,絲毫看不到尊重國會多數的誠意,
以此為理由拒絕出席就職大典,等同不想為其執政團隊背書,或也是剛好而已。
試問這理由,正當性有沒有強多了?!
相同的作為,一旦鑲嵌了不同的動機,觀感就會大相逕庭。
國民黨若想擺脫那種耍小家子脾氣的形象,或許該在智庫團隊中,
多找些懂得自圓其說、讓作為更臻合理化的專家,才有機會轉大人吧!
當然,最後還是要以忠告式的建議,祝福新任的賴總統。
儘管憲法增修條文拿掉了國會對閣揆的同意權,表面上總統想提名誰就是誰,
但實際上政務要想順利推動,尊重立院多數的意見,仍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
這可是政治現實、不得不的妥協。
否則,端看從二月開始的新國會第一會期,
執政的民進黨團,在表決大戰中幾乎是屢戰屢敗,
綠營與藍白之間頻頻的針鋒相對,根本不可能仰賴一己之力通過任何法案,
則未來當行政院版的法案需要護航時,又該如何過關呢?
「蹲下,往往是為了跳得更高」,屈居少數執政的處境,
若未能懂得蹲下的藝術,未來的執政前景,實不容樂觀。
接續若有內閣改組的契機,相信這會是賴總統必須深思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