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shot 2021-06-11 5.33.21 AM.png

自由,始終是人類希冀追求的最高價值,這是無可否認的共識。

然而,什麼樣的樣態才堪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自由至上所框定的範疇界線為何?

儼然都是社會哲學所期欲探究的焦點。

本片所援引的毒品交易話題,正是箇中最具有張力的論辯議題,

截因於禁止毒品吸食或交易,非普世皆然的作為,

被世人認知為自由國度的國家,對毒品管制採取較寬容的態度,

致使得標榜「自由鬥士」的人們,

往往擇取開放毒品的倡議作為社會運動的論述主軸,

以塑造二分法的對立面,

企盼讓「開放毒品才是自由國度」的刻板印象成為主流意識,

堂而皇之的合理化毒品危害人們身心靈的黑暗面。

如此的自由解放,會是我們所想要的社會思潮麼?

 

不妨從兩個層面析之,

就個人而言,至高的自由之境,

得以用「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經典廣告台詞比擬。

當一切法令規範皆依循著個人主觀意識而訂定,

當遂行自我所期欲的一切慾望便等同服從法律,

達到了康德所謂的「真自由」,似乎才合乎自由的諦義。

然而,從更廣泛的觀點切入,人類是群居的動物,

集體聚合的社會,在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的零和情境下,

人與人之間的自由範疇,必然有所交疊扞格,

自此讓法律規範悖離個人自由存在,也就成為必要之惡。

 

管制之惡,源起於「一方之得等同另方之失」的現實情境。

以本片的主題「毒品」為例,

架設匿蹤網站,規避金流交易的販售毒品,

看似乃你情我願的買賣自由,旁人理當不容置喙,

反正哈草哈到掛也是自己的事,不至於影響他人的自由。

然而,個人吸食毒品後的恍惚狀態所隱藏對他者安危的社會風險,

乃至於向年輕世代變相宣揚毒品之於自由的價值觀,

都已使個人自由僭越集體自由範疇,

或許人們仍舊有做出最終選擇的自由,

但價值遭到扭曲後的自由選擇,

是否仍可被視為真正的自由作為,實有爭論的空間。

 

尤有甚者,諸如毒品,這些立基在解放自我慾望的自由,

危害的不僅僅是他人的選擇,隨著多重慾望的交織蔓延,

連帶的也侵蝕個人真自由的純粹,

從最初以挑戰政府管制威權為職志的熱血奮青,

在不敵權力與金錢誘惑的人性使然下,

網站漸漸褪下正義的袈裟,而淪為個人汲取利益的工具。

端看主角被慾望反噬所呈現出來的各種惶恐無助,

這真會是其當初所追求的自由解放麼?

 

金錢汲取,就好似吸食毒品般,

個人總是自信於自我的定力,認為踰矩個一兩回無所謂,

畢竟淺嚐未成癮的狀態,單憑個人意志就足以承受。

但慾望就像是關不住的水龍頭,一旦宣洩便一發不可收拾,

一如電影中的緝毒幹員,自以為黑吃黑不著痕跡,

一而再,再而三的以贓款來滿足家庭所需的龐大經費,

立意或許良善,但顯然在不敵金錢誘惑下,已然迷失了自我。

慾望的迷失,或許無從證明,

但從歷史長河所累積的經驗觀之,

這絕對勢立基在人性下最無可顛覆的劣根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