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mVY0xklmM
探討各種社會因素致使犯罪情事發生的研究著作頗豐,
舉凡家庭教養造成衝動、霸凌種下未來行兇的動機、暴力電玩誘發戾氣蓄積等,
似乎已然將箇中的因果關係,做了完整係絡化的彙整。
然而,弔詭的是,成因方面的研究成果,
卻絲毫無助於降低相似情境悲劇發生的頻率,隨著時代的變遷,
我們所看見的,反而是越趨殘忍激烈的暴力事件頻仍。
顯然,在預防措施方面,並沒有因著研究有成而同步提升,
致使相關研究成為一種無法累積的智識。
深究原因,就我個人的解讀,或許是出自於人性使然;
畢竟,倘若罪因追根究柢的隱藏於人心之下,
試問各種外在因素的催化,各種預防措施期盼的風行草偃,
又怎麼可能起到關鍵的作用呢?
「沒甚麼大不了的…」類似的人性缺陷,就是箇中的緣起。
尤其在青少年期間,對於社會集體規約的懵懂無知,
卻搭配上比起任何年齡層都還要敢於嘗試的心態,
讓他們往往希冀透過離經叛道的情事,
來證明自己擁有天地無懼的氣慨,
展現個人的標新立異,藉以博得同儕團體的崇拜與掌聲。
勇氣可嘉的冒險精神,固然值得嘉許,
但顯然社會中並非自己遺世獨立的存在,
社會組成中的各種倫常關係,約制著個人行為舉止的限縮,
讓青少年們懂得在各個人脈關係的應對過程中,
逐漸同化為類同的「社會人」,以便於日後走出校園、踏入職場後,
能夠無縫接軌的肩負起承繼社會存續的責任。
一旦自己希冀從這樣的命定中跳脫出來,
相應的成本,顯然是何其龐大的。
其中,用以讓自己累積標新立異的戰果的他者,
就是本片所勾勒的主角典型。
過去曾有劇經典的廣告對白「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完全展現著屬於年輕世代的輕狂,
但後來卻在社會輿論的大加撻伐下,
將末句「有甚麼不可以」的對白刪除,為什麼呢?
截因於在民主社會,當以不妨礙他人的自由為依歸。
個人有行動上的自由,著毋庸議,
但其他人同樣存在著不被侵犯騷擾的自由,
當兩種自由相互對衝激盪,則自由也就不再絕對,
必須依循著相關規約來處理,這才是正常社會運作的常軌。
未能體悟自由的真諦,徒自的將個人自由發揮至極,
肆無忌憚地在他者身上遂行自己所慾,終將招致不可預期的災難降臨。
畢竟,他者從來都不是弱者,
或許一時之間因著各種特徵而存在強弱之別,
但一旦箇中的情緒累積達到爆發的臨界點,
宛若咒怨般的以牙還牙,絕對會讓您備感加倍奉還的「禮遇」。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一群喜好飲酒助興的年輕人,基於年齡限制無法買酒,
因而央求社區內從事獸醫助理的蘇安代為購買。
沒想到蘇安相當熱情,非但無償為他們買酒,
還大方的將自家地下室相借作為派對場所,
一群青少年就這樣的在那裏夜夜笙歌,
後卻因蘇安展露出黏人般的控制慾,
讓孩子們選擇敬而遠之,並且出言奚落,讓她勾起了過往不愉快的回憶。
原來,這一切都非出自偶然,蘇安會選擇為這些孩子們買酒,
截因在於孩子的父母親往昔都是她的同學,
但卻無情的屢屢給予霸凌,使她種下復仇的種子,
並選擇將怨氣出在下一代身上,
打算在他們開派對的冷不防之際,一一予以殲滅。
試想:倘若青少年們不給予輕蔑的對待,
也許就不會讓蘇安重新回憶起過往的夢魘,加劇其復仇的決心。
又或者當年他們的父執輩假若不是這樣羞辱式的霸凌,
也許壓根就不會結下如此深沉的怨念。
但無奈的是,知易行難,觀賞著電影的同時,
相信類似的警惕不時在心下迴盪,然人性本惡的劣根,
卻總是免不了的選擇去蔑視當下的弱者,
才會讓類似的悲劇反覆上演著,看不到根治的源頭。
難道不是麼?
相信處在青少年階段的您,
閱讀我這通篇的陳腔濫調,勢必認為又在說教了,
畢竟在我處於相仿年齡的階段,也是如是的想法,
而這正是我之所以認為霸凌悲劇是永不止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