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直白的片名,符合著每位影迷觀影後的共同心聲:
"真的好想來一碗拉麵!"
電影描述三名曾經動過輕生念頭、抑或是死裡逃生的角色:
在一碗令人回味無窮的拉麵牽引下,
重新拾得人生下半場的奮鬥目標;
所導入的人生價值觀,與大家所熟知的一些老生常談並不差異,
僅僅是以美食的角度加以詮釋而已。
倒是劇中娓娓道來日本拉麵的製麵過程,
以及拉麵相關烹煮的訣竅,
相信對於同樣對廚藝有著高度興致者,多少會有所啟發吧!
近年來,隨著美食觀光的崛起,電影界也不乏以此作為創作的主題;
仔細觀察各該電影的結果,總覺得美食電影不免陷入共通的迷思,
類似的問題同樣出現在現實世界的餐飲圈,
亦即一種職人傳承的速食化矛盾,怎麼說呢?
在行銷廣宣的文案中,我們經常喜歡將餐廳老闆稱為"職人",
詞彙源自於日本,意思指在該領域中技巧純熟的工作者。
職人的功力,往往需要經過不斷反覆的試煉,
歷經數十年的歲月累積,才得夠達成宛若機械般的條理分明,
將技法內化至個人的直覺反應中,實現渾然天成的境界。
但弔詭的是,如同坊間所有的美食店家,
裡頭總是不免掛起廣宣招牌,述說著該店乃是師承爺字輩的手藝,
也不過就開店沒幾年,就誆稱達到了前人的手藝,
希冀突顯世代傳承的意味濃郁。
誠然,行銷的用意不言可喻,但一如電影所演繹的那般,
好似晚輩們只要願意用心,根本無須修練一甲子的功力,
立馬就能夠達到一定的水平,並且博得美食家的青睞。
作為鼓勵後進投入餐飲事業,或許有其效用,
代表著肯努力一定會成功的正向價值;
但若從另方面解釋,前人花費幾十年才達致的桂冠,
那麼輕易的就能夠被趕上且並駕齊驅的話,
不就代表著足以令人傳頌的老店也不過爾爾,
又所謂的"職人"美譽,也不過就是沽名釣譽,顯得廉價而已麼?
更遑論在自動化、機械化大量被援引至餐飲界的當口:
當幾小時熬煮的湯頭,得以藉由科技工法加以速成;
當需要多重擠壓的麵條,完全可以用機械手臂模擬手作;
當千錘百鍊的丸子,能夠由不眠不休的器械來捶打...
當幾乎所有手作的元素,自動化皆有辦法完美復刻的情況下,
究竟向來標榜著經驗傳承的職人價值,還剩下些甚麼,
這或許才該是美食電影所必須進一步探討的議題吧!
對於美食,大家總是陷入手作優於機器大量製造的迷思,
然而,真當分別提供兩種產品給消費者盲測時,
卻往往會發現,要不是吃不出差異,
就是機器製造亦有勝出的可能,
顯見所謂的"手作",其實在乎的,並非味蕾上的滋味,
更多可能體現在來自於人情味的價值吧!
正是因著人情味的驅使,讓美食品嘗顯得是何等私密,
就好似電影評論一般,基於人生歷練上的差異,
我與你的觀點,必然不同。
美食也一樣,會選擇一再光顧某家餐廳,
餐點的美味自不待言,但美味的餐廳何其之多,
一再回訪的理由,相信更多是來自於用餐的美好回憶:
可能是老闆娘的和藹可親、服務員的親切待人、
抑或是與家人最令人懷念的餐敘、
還是和初戀女友的邂逅之地...
每個人回訪的理由,不一而足,自然也無從評論,
但唯一不變的是,對於店家的愛戴,始終如一。
電影中最為有趣的橋段,是劫後餘生的美食家,
在自我思量著是否品嘗眼前那碗令人垂涎的拉麵之際,
心下各種情緒交雜而生,動筷之間顯得躊躇不定。
這時,身為吃貨的拉麵實習生,
大剌剌的就捧起麵碗,毫不顧及形象的大快朵頤。
不禁讓人深有所感,
與其閱讀美食家講得天花亂墜的佳餚文字,
還不如直接殺到店哩,全部點一輪大啖美食來得快意。
甚麼"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入口即化"、
"舌尖跳舞"、"外酥內軟"...尚且都不及自己來上一口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