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著電影名稱來談,究竟天使是否存在?
倘若存在,其在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形象又是甚麼?
個人認為,在無神論的前提之上,
任何形而上的天使應是毫無根據的假設情境。
然而,從人類所構成的世界析之,
當中卻存在著某些足以作為天使意象實現的特質。
正是受到這些特質的影響,
讓人們不時得以感受到來自於天使的眷顧,
進一步對於神是否存在的問題,有了截然不同的解讀。
想像一下,通常我們在何種情境之下,
會對他人報以"你是我的天使"的讚譽呢?
循著此路徑軌跡進行溯源思考,
大概便可清楚的理解到我所期欲述說的內涵:
"在面對待解問題的跟前,兩造之間,
一方相信著他人會伸出援手;
另一方則樂意給予實質幫助。"
則期間人際互動的真摯,所散發出人性的光暉,
無疑正是最符合著"天使降臨"的景象。
換言之,或許我們從來不會知道天使何時出現,
但可以確知的是,
只要願意秉持著"信任"與"助人"的心念,
則天使的距離,或也就在不遠處了。
(以下有雷,敬請滲入)
電影敘述一名工作繁忙的公司經理赫曼,
屢屢錯過家庭聚會的重要時光,
為了不讓家人再次失望,即便前一刻尚有重要會議,
也要趕著會議結束後,立刻駕車回到家中,
參加女兒的生日派對。
無奈在回家途中一波三折,先是疑似疲勞駕駛遭到警方攔查,
後又在山中小徑遇見遭到車輛撞擊的西薇婭及友人格洛麗雅。
赫曼原本單純的好心想幫助受傷的兩人,
卻不料滿帶著醉意的西薇婭,卻將赫曼認作撞人的兇手,
加上友人傷重不治的衝擊,
更讓西薇婭認為赫曼將會對自己做出殺人棄屍的行徑。
兩人於是展開一場深夜的追逐戰,
赫曼一心想對西薇婭解釋自己的良善初衷,
西薇婭則深受恐懼感籠罩,不斷地躲避赫曼的找尋。
就在兩人再次相遇後,西薇婭揚言要向赫曼家人述說其罪行,
讓赫曼想及幸福的家庭可能因此破碎,儼然觸及到他忍受的底線,
從而決定收起了自己的助人之心,轉念的要置西薇婭於死地。
最終,西薇婭死於赫曼之手,回到家中,
赫曼則向妻子表示自己因撞死一隻小狗而延誤行程,
一家人從此幸福快樂,赫曼也決定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
不再以公事為重,將家庭擺在了第一位。
一年之後,從同事的幹譙聲中,
可以發現赫曼已不再存有著熱心助人的特質,
又電視中報導兩名女死者的遺體被發現的消息,
嫌疑犯則指向了其兩名一同出遊的友人,與赫曼沒有任何牽連。
顯然,當初狠下心來殺害西薇婭的封口決定,
從結果論來看,是何其正確的選擇。
承繼著先前的討論,天使降臨一事,
說得容易,但真要實現起來卻顯得重重阻礙,
也無怪乎人間天堂並不常被人遇現。
基本上,當您在人際互動之先,抱有著對人性的負面觀感,
則彼此間要建立起信任關係,便已然成為一種奢談,
繼而在一方缺乏信任的基礎下,天使再臨的條件,自然就不復存在。
以電影為例,西薇婭打從一開始與父母及同儕間的應對,
就可窺見其對人性失望至極的心境;
於是乎當赫曼符合其所設定的兇手特質,
即便其表現出熱心助人的樣貌,但在西薇婭的內心,
赫曼是兇手的印象,早已無法扭轉,
引致於一樁美事,最終演變成真實的駭人的兇殺案。
另方面,您覺得"幫助"容易嗎?
從赫曼的案例,秉持著熱心助人的初衷,其所換來的,
是付諸大量的無償勞動,致使自己錯過與家人相聚的重要時光;
復以在期欲協助陌生人脫困的良善立意下,
換來的則是真心換絕情的痛苦領悟。
一再的心理衝擊,讓他從而不再選擇相信人性中這項善念特質,
決定收起援手,回歸到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軌道上,
這才開啟了讓自己嚮往的幸福人生。
一切的演進,顯然完全悖離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座右銘,
據此多少有著諷刺當下由謊言所構成的道德體系,是多麼的虛偽可笑。
當然,道德是謊言?抑或是箴言?
影響所及,是當下世界是天堂或地獄的分野:
若我們願意去相信道德是可以實現的,則天國近了;
反之,假若將道德視作眼睛業障重,則距離地獄也不遠了。
由此觀之,我們當下所處的境遇為何,恐怕已經很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