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的殺人魔們,總是不定期的得出來刷一下存在感,
從鬼娃恰吉、夢魘佛萊迪、電鋸殺人狂傑森等著名狂魔,
每隔一段時間,便再次出現在大螢幕,試圖再創票房佳績。
但頗為可惜的,相關續集在票房上往往慘遭滑鐵盧,
究其原因,並非角色的魅力不在,也不是恐怖懸疑的氣氛回不來,
截因乃在於未能適時的注入新的元素,
讓電影像是在緬懷過去的榮光,賣的是老影迷心中的回憶而已。
顯然,本片也不免存在著類似的問題。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延續著1978年恐怖經典"月光光心慌慌"首部曲的故事,
萬聖節殺人魔麥克邁爾斯在遭到拘禁40年之後,
在移監運送中,有計畫的逃了出來,
首要的目標,就是鎖定當年未能手刃的少女洛莉斯特羅德。
而洛莉自從僥倖存活後,整個人陷入到被迫害妄想的情境中,
整日將自己與女兒關在地窖中,這讓逐漸長大的女兒難以忍受,
在離開家獨立生活之後,與母親漸行漸遠。
最終麥克邁爾斯在展開一波大屠殺之後,
被洛莉騙到家中的地窖,引爆瓦斯將其活活燒死。
難得的是,本片未跟上潮流的埋下續集彩蛋,
讓邁爾斯死得毫無懸念,大概是據此想把傳奇故事做個了結吧!
對於恐怖電影,尤其是角色如此鮮明的劇集,
相信影迷總會期待著,情節能夠圍繞著角色的成長與塑造歷程,
畢竟,變態的心理與行徑,絕對不是一朝一夕所引致,
其背後必然存在著極為不堪的艱辛。
歷程本身絕對是警悚的,往往在回顧的當下,
便能夠起到讓影迷毛骨悚然的效果。
但顯然在本片當中,
對於麥克邁爾斯的心理素質分析,相對上是匱乏的,
僅將重心著重在血腥的屠殺情境,
少了一種發自內心膽戰心驚的恐懼。
倒是其中長期研究邁爾斯行為的心理醫師,
所做出的分析,無疑給了"宿命對決"頗為貼切的解釋:
對於邁爾斯而言,最初的殺人行徑是漫無目的,
在理路上毫無邏輯性,因而成為警方追緝上的難題。
然而,當其歷經殺害洛莉一事未果後,
內心中獵殺的本質頓時被誘發而出,
仿若有種期欲雪恥的心態,不殺洛莉誓不罷休,
在標的鮮明、有跡可循的情況下,緝捕的軌跡也就因此清晰。
換言之,要想行事不著痕跡,讓他人看不穿心思的話,
試著不要讓自己過於執著,懂得放手的藝術,
才能創造出"無招勝有招"致勝先機。
另方面,就洛莉一角,本與邁爾斯根本毫不相識,
卻在如此因緣際會下,成為對方獵殺的目標。
自此之後,人生的唯一價值,
就是在為不可預期、卻可能隨時到來的殺機,做足萬全準備。
儼然,兩條本不相關的平行線,一旦有了交集,
彼此的命運就此相互糾結,唯有等到某一方走到了盡頭,
這樣的宿命,才會有終止的一天。
對邁爾斯與洛莉,乃至於你我的人生經歷,
其實都不乏存在著類似的宿命對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