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你有想過跟老婆離婚嗎?"
B:"當然有,每天都在想!"
A:"那為何到現在還沒分開,因為孩子嗎?"
B:"孩子雖然是夫妻間的牽掛,但那也只是短暫的因素。"
A:"如果不是,那究竟為何還是選擇在一起?"
B:"因為愛!"
A聽畢,不由自主的訕笑,
B見狀,回答:
"有甚麼好笑的,除了這個理由,我想不出其他的原因了。"
以上是電影當中、自己認為最精髓的一段對話,
相信每個結過婚的朋友,多少都有著類似的心境,
畢竟相愛容易相處難,兩個人共同經營生活,難免處處存在著制肘,
一旦各自的堅持觸及到了對方不可妥協的點,發生大小衝突也就不令人意外,
當彼此積怨日深,最初愛戀般的熱情,自然消耗殆盡,留下的或只是一紙婚約。
但是,真要將這種淡如水、甚或帶點怨懟的關係,
進階到走上離婚的道路,則箇中所想及的點,將截然的不同。
誠如多數過來人所說的,一朝走入婚姻,
情人間的關係,將會逐漸昇華成為家人,
試問:家人關係又怎麼可能輕率的割捨呢?
基於關心,我們仍舊會在乎對方是否過得好,
離開之後會否頓失依靠,低落的心情能否讓生命存續...
種種的憂慮,促使得縱然熱情不再的自己,
亦無法悍然做出離婚的決定。
這種在乎,這樣的關心,能否稱之為一種"愛",我不做評論,
但顯然的,除了"愛"之外,似乎也很難找到更為貼切的詞彙了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改編自轟動日本「Yahoo!知識+」的提問內容,
敘述一名丈夫抱怨老婆總是喜歡在他下班回家時"裝死",
這"裝死"可不是偷懶,而是真正以各種死狀呈現給另一半看。
起初或許感到新鮮,但之後逐漸感受到疲憊、甚至厭惡,
讓先生開始考慮起是否離婚的問題。
後來,因著妻子父親生病,回到老婆家鄉的丈夫,
偶然間聽著丈人述說妻子的童年往事,並且無意間窺見童年讀本,
這才恍然大悟,體悟到妻子裝死的用心:
除了母親早逝的陰影,讓她潛意識中期盼能比愛人早一步離開世間外,
"裝死"在二葉亭四迷翻譯的俄語中,則隱喻著對愛情炙熱的告白。
意味著妻子始終如一的等待丈夫的回應,
讓彼此得以重新回到相戀時的悸動,歷久彌新。
坦白說,對於電影援引文學作家的翻譯隱喻,
來合理化妻子裝死的理由,並導向Happy ending的結局,
個人認為是畫蛇添足。
畢竟從前述丈夫與上司的對話間,
就已然指向著深愛對方才是彼此繼續維持家庭關係的最大理由,
基此,妻子無俚頭的行徑,是否需要存在合理的解釋,
其實根本無關緊要。
"相欠債,因為愛"已然為夫妻關係,做了最佳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