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風暴.JPG

"認同請分享"、"一人一信,讓XX下架"、

"灌爆XX信箱,讓XX知道民意的威力"...

類似的話語,充斥在我們經常所使用的社群網路之間,

彷彿成為當代人習以為常的共通語言。

誠然,在分享、留言的同時,您必然是對於該訊息有所同感,

才會自發性的基於鄉民的正義感,希冀廣為傳播,

讓更多能得以接受該則訊息。

但是,在按下傳送鍵的那一刻,

是否曾經質疑過訊息的真偽性與否呢?

 

過去常說"沒圖沒真相",但"眼見為憑"就絕對是真實的嗎?

別說現代的P圖軟體神通廣大不論,

縱使有圖有真相的照片擺在眼前,乃至於援引各大新聞網站的報導,

在改圖猖獗、假網站充斥的如今,可信度似乎也大打折扣。

當資訊爆炸、個人根本無暇過濾訊息真偽的情況下,

兩害相權取其輕,或許選擇以不分享的消極態度,

藉以遏止虛假訊息的蔓延危機,

讓謠言止於智者,會是相對較為可行的方法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日劇以一碗泡麵有蟲的訊息開始,訊息非但附上蟲子在泡麵上的照片,

同時還引述CNN的新聞,指出泡麵工廠有苛刻外勞的情況,

暗指此事件發生,與外勞挾怨報復不無關係。

為探查真相的網路媒體記者東雲樹,

找來當事人猿滑,先是對其爆料照片提出疑點,

後來查明CNN新聞根本是偽造的假網站,讓她頻頻撰文質疑訊息的真偽。

果不其然,泡麵公司做出調查結果,認為全案是猿滑在造謠生事,

為此還召開記者會澄清,讓猿滑頓時反成為眾矢之的。

然而,真相是甚麼?

真相是蟲子確實為泡麵工廠員工挾怨報復所為,但訊息被公司封鎖,

而猿滑儘管爆料屬實,但因沒有在第一時間拍照,

係透過事後補拍的方式記錄下來,才令照片留下許多疑點,遭到質疑。

更為精彩的還在後頭,當中所涉及的假新聞連結,

提到泡麵公司虐待外勞引發食安危機一事,

背後則是隱藏著政治人物競選上的角力戰,致使情節更加的複雜。

 

本劇最大的亮點,乃將假新聞的產出過程,脈絡梳理相當完整,

概略彙整各個階段的要素,包括當事人出於特定目的的爆料、

網路新聞的點閱率、中介傳播者的廣告利得、

公民團體的對立需求、以及政治人物交相攻訐之所需。

 

首先,從爆料事件開始,其實就已經被植入特定的意識與需求,

世界上不會有閒來無事之人、漫無目的的花費心思進行假訊息的編撰,

當一則訊息被完整製造論述而出,本身即被賦予了某種當事人希冀達到的目的。

然而,光是當事人的產出毫無效果,新聞平台是否願意加以選取報導,

才真正決定了該則假訊息是否進階為假新聞的關鍵。

無奈的是,本來該被秉負著過濾真偽訊息的新聞平台,

在不敵點閱率至上的網路時代,越是走偏鋒、越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腥羶色,

越能夠吸引閱聽大眾的目光,也因而類似的聳動虛假訊息,往往得以獲得青睞,

從訊息再度被包裝為新聞,原封不動的統包傳播出去。

繼而中介意見領袖(諸如部落客、直播主、粉絲頁)基於對關鍵字增進搜尋率的需求,

往往將新聞平台關注的內容,重複轉貼至自家所經營的平台,

無疑加速了傳播速度,讓假新聞迅速的蔓延庶民大眾的網絡。

 

到前述的階段為止,假新聞都尚且只是處在傳播的階段,

真正致使假新聞成為足以動盪社會的因子,

則是在公民團體涉入了主觀的價值判斷之後,

透過簡單的二分法論述,讓事件本身開始出現聚焦的對立面,

從此分野了信任與否的群體差異,將其擴大為捍衛公平正義的公民運動。

最後,當新聞的浪潮提升至輿論焦點,

致使政治人物不得不出面有所表態的情況下,

西瓜偎大邊,自然是政客們不變的定則,

然一旦多數人們所相信的,是一樁錯誤的訊息,

無疑讓社會集體陷入到指鹿為馬的窘境,看不見撥亂反正的曙光存在。

 

縱觀以上的傳播流程,個人認為,當中最為關鍵的,

是每個人對於自我正義感忖度的認知。

在自媒體的時代中,你我都是人際脈絡中的意見領袖,

傳播能量或許存在差異,但每個人毫無疑問的、都是有效力的傳播者。

基於對法律顢頇緩慢與恐龍判決的刻板印象,

屢屢一樁媒體所關注的社會事件發生,基於正義感與公民責任的善念,

總希望將相關的訊息,儘可能從速的傳遞到每個人的資料庫當中,

藉以形成一股社會輿論,致使事件中的加害者感受龐大的壓力,

希冀在法律判決之前,得以早先一步得到大眾期待的懲罰結果。

但一如先前所提到的,訊息產出的最初,其動機根本並非客觀公正,

在有心人士刻意的杜撰之下,訊息內容早已失真,

倘若進一步將之推播散布,訊息最終成為對立議題的根據,

豈非徒增社會的動盪與成本,讓自己成為推波助瀾的共犯,

這無疑違背了自己分享的正義感初衷,值得嗎?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