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請分享"、"一人一信,讓XX下架"、
"灌爆XX信箱,讓XX知道民意的威力"...
類似的話語,充斥在我們經常所使用的社群網路之間,
彷彿成為當代人習以為常的共通語言。
誠然,在分享、留言的同時,您必然是對於該訊息有所同感,
才會自發性的基於鄉民的正義感,希冀廣為傳播,
讓更多能得以接受該則訊息。
但是,在按下傳送鍵的那一刻,
是否曾經質疑過訊息的真偽性與否呢?
過去常說"沒圖沒真相",但"眼見為憑"就絕對是真實的嗎?
別說現代的P圖軟體神通廣大不論,
縱使有圖有真相的照片擺在眼前,乃至於援引各大新聞網站的報導,
在改圖猖獗、假網站充斥的如今,可信度似乎也大打折扣。
當資訊爆炸、個人根本無暇過濾訊息真偽的情況下,
兩害相權取其輕,或許選擇以不分享的消極態度,
藉以遏止虛假訊息的蔓延危機,
讓謠言止於智者,會是相對較為可行的方法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日劇以一碗泡麵有蟲的訊息開始,訊息非但附上蟲子在泡麵上的照片,
同時還引述CNN的新聞,指出泡麵工廠有苛刻外勞的情況,
暗指此事件發生,與外勞挾怨報復不無關係。
為探查真相的網路媒體記者東雲樹,
找來當事人猿滑,先是對其爆料照片提出疑點,
後來查明CNN新聞根本是偽造的假網站,讓她頻頻撰文質疑訊息的真偽。
果不其然,泡麵公司做出調查結果,認為全案是猿滑在造謠生事,
為此還召開記者會澄清,讓猿滑頓時反成為眾矢之的。
然而,真相是甚麼?
真相是蟲子確實為泡麵工廠員工挾怨報復所為,但訊息被公司封鎖,
而猿滑儘管爆料屬實,但因沒有在第一時間拍照,
係透過事後補拍的方式記錄下來,才令照片留下許多疑點,遭到質疑。
更為精彩的還在後頭,當中所涉及的假新聞連結,
提到泡麵公司虐待外勞引發食安危機一事,
背後則是隱藏著政治人物競選上的角力戰,致使情節更加的複雜。
本劇最大的亮點,乃將假新聞的產出過程,脈絡梳理相當完整,
概略彙整各個階段的要素,包括當事人出於特定目的的爆料、
網路新聞的點閱率、中介傳播者的廣告利得、
公民團體的對立需求、以及政治人物交相攻訐之所需。
首先,從爆料事件開始,其實就已經被植入特定的意識與需求,
世界上不會有閒來無事之人、漫無目的的花費心思進行假訊息的編撰,
當一則訊息被完整製造論述而出,本身即被賦予了某種當事人希冀達到的目的。
然而,光是當事人的產出毫無效果,新聞平台是否願意加以選取報導,
才真正決定了該則假訊息是否進階為假新聞的關鍵。
無奈的是,本來該被秉負著過濾真偽訊息的新聞平台,
在不敵點閱率至上的網路時代,越是走偏鋒、越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腥羶色,
越能夠吸引閱聽大眾的目光,也因而類似的聳動虛假訊息,往往得以獲得青睞,
從訊息再度被包裝為新聞,原封不動的統包傳播出去。
繼而中介意見領袖(諸如部落客、直播主、粉絲頁)基於對關鍵字增進搜尋率的需求,
往往將新聞平台關注的內容,重複轉貼至自家所經營的平台,
無疑加速了傳播速度,讓假新聞迅速的蔓延庶民大眾的網絡。
到前述的階段為止,假新聞都尚且只是處在傳播的階段,
真正致使假新聞成為足以動盪社會的因子,
則是在公民團體涉入了主觀的價值判斷之後,
透過簡單的二分法論述,讓事件本身開始出現聚焦的對立面,
從此分野了信任與否的群體差異,將其擴大為捍衛公平正義的公民運動。
最後,當新聞的浪潮提升至輿論焦點,
致使政治人物不得不出面有所表態的情況下,
西瓜偎大邊,自然是政客們不變的定則,
然一旦多數人們所相信的,是一樁錯誤的訊息,
無疑讓社會集體陷入到指鹿為馬的窘境,看不見撥亂反正的曙光存在。
縱觀以上的傳播流程,個人認為,當中最為關鍵的,
是每個人對於自我正義感忖度的認知。
在自媒體的時代中,你我都是人際脈絡中的意見領袖,
傳播能量或許存在差異,但每個人毫無疑問的、都是有效力的傳播者。
基於對法律顢頇緩慢與恐龍判決的刻板印象,
屢屢一樁媒體所關注的社會事件發生,基於正義感與公民責任的善念,
總希望將相關的訊息,儘可能從速的傳遞到每個人的資料庫當中,
藉以形成一股社會輿論,致使事件中的加害者感受龐大的壓力,
希冀在法律判決之前,得以早先一步得到大眾期待的懲罰結果。
但一如先前所提到的,訊息產出的最初,其動機根本並非客觀公正,
在有心人士刻意的杜撰之下,訊息內容早已失真,
倘若進一步將之推播散布,訊息最終成為對立議題的根據,
豈非徒增社會的動盪與成本,讓自己成為推波助瀾的共犯,
這無疑違背了自己分享的正義感初衷,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