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達成你的願望,首先必須先殺了一名孩子!"
對於如此回應一己願望實現的條件,
您認為對方的身分,該是"天使"或"魔鬼"呢?
本於自我道德良知,免不了的認為這絕對是一樁"魔鬼的交易",
透過達成魔鬼所期欲的黑暗目的,來換取個人心中最渴望的慾念,
確實是邪惡勢力所慣用的伎倆無誤。
然而,倘若靜下心來思考,
那內心的慾念,往往皆是不可能達致的夢想,
既然如此,明知不可為而希冀為之,
箇中對於慾望不切實際的逆勢渴求,
貪婪的心態,不也是與魔鬼所呈現的樣貌,是同等黑暗且邪惡的麼?
魔鬼(or天使)所提出、被願望當事人認為是極其不合理的要求,
想表達的,或許只是其中勢不可為的難處;
至於作為與否,其實從來就不曾有旁人脅迫,
完全都是當事人經由內心慾望與道德的激盪,
順從著由此淬發的人性取向驅使而已。
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人生路途或許曾經迷惘,需要明燈前來指點迷津,
但不論其指引著我們走向著甚麼樣的道路,
最終的選擇權,仍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是不是非得依循著命運所導向的路徑才能滿足慾望,
其實即便是神諭,也無法給予何其確切的答案。
但能夠確知的是,倘若我們悖離著自我人性的籲求行事,
縱使實現了當初所許下的願望,
也終將承受著道德良知的譴責,而不見救贖的可能,
那會是一種比起滿足慾望更加煎熬的無間煉獄。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近期上映、口碑頗佳的韓國電影"親密陌生人"(Intimate Strangers),
即是改編自本片義大利導演保羅傑諾維西(Paolo Genovese)的作品"完美陌生人"。
該導演似乎非常喜歡以談話式的風格,藉由靜態影像的呈現,
在演員的對話之間,將希冀傳達的意念交給觀眾細細品味。
如此完全無聲光特效的影片,能夠讓人觀影過程中毫無冷場的感覺,
並且令影迷引領期待的下一刻的情節,
箇中劇情深度可見一斑,是部相當出色的哲思電影。
劇情架構相當簡單明瞭,一名身分成謎的聆聽者,
坐在一間名為"The Place"的咖啡館內,接受前來對話者的許願。
他的規則很簡單,在聽取當事人的願望後,
會告訴對方需要完成的任務,待任務被確實執行後,願望就可成真。
然而,因著其所要求的任務,幾乎都悖離著當事人的道德價值觀,
致此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屢屢產生天人交戰的情緒。
甚至有些委託人在完成任務後,儘管實現了當初所許下的心願,
但卻沒有因此而感到快樂,反而因違背個人良心,而更顯抑鬱難耐。
不少人指責聆聽者是魔鬼,大聲斥喝著:
"為了你,我差點殺了無辜的人..."
但聆聽者總是不厭其煩的反覆解釋著:
"這不是為了我,而是你自己做出的決定..."
可不是麼!劇中的聆聽者,從來都沒有任何強制的手段,
去逼迫著委託人需要去遂行自己所指示的邪惡任務;
當事人之所以遵循任務,完全是受到個人慾望的驅使,
他們大可以選擇不作為,但他們最終確實還是做了,
因此不論結果如何,又怎能責怪指引方向的人呢?
從善或為惡,一直都存在於自己的念頭之間吧!
命運,異常的奇妙!
它絕對不是一種買賣,不是非得作為才能有所收穫,
而是在冥冥中總有某種無形的安排,
讓人們在得失的更迭之中,淬發明心見性的契機。
就舉電影中的幾則小故事為例:
@為癌症而祈求的父親,基於擔憂無顏面對孩子,
因此未能完成殺害無辜的任務,小孩癌症卻神奇似的不藥而癒。
@希冀失智症老伴重新憶起自己的老婦人,
認為歸來的老伴不會認同引爆炸彈的惡行,決定放棄任務,
卻讓她豁然開朗的面對老伴健康不再的事實。
@感受不到神性的修女,雖未遵循任務讓自己懷孕,
但從戀愛的過程中,再次深刻體悟到被救贖,再次確信了神的存在。
顯然的,或許極端的手段,確實能夠達到期欲的結果,
但終究人們寧可放棄甜美果實,也要摒棄從事惡行的可能,
在在都得以從中窺見,人類良知在抉擇間被淬發的命定。
結局,並非不重要,
更確切的說,它從來都不是我們欲求可及的;
既然如此,順從著道德的呼喚,不讓良知因此被慾望的潮水所淹沒,
也許就是對於苦悶人生當中、最大可能的自我救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