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你的渴望",這句碳酸飲料的經典廣告金句,
最初訴求的意旨,是一種徹底解放自我的概念,隱藏著飲料得以暢快人性的意味;
然而,該心理模式究竟算不算是一種真正的自由,本身便是耐人尋味的哲學論辯。
援引哈佛哲人Michael Sandel的論點,其根據康德"真自由"的締義,
認為該句話本身並非自由的象徵,畢竟人類必須去滿足自我渴望,
其背後所隱含的,乃指在渴望的預設框架中,
人類必須被動的被渴望驅使、鞭策著去滿足各該要件;
換言之,在填補渴望清單的過程中,人類是服膺在渴望的慾望之中,
即便自認為在行為模式下係屬自由,但充其量,那或也只不過是被動的自由,
在純度上,還構不上是真正的自由。
若要說甚麼是真正的自由,則唯有在所有行為模式的起源念頭,
盡皆是自我所首肯、所同意的前提下,自我驅使的循環辯證狀態,
才堪稱是符合了"真自由"的定義。
本片所帶給自己最強大的觀影衝擊,正是類似的哲學激盪:
我們總是很習以為常的,將當下既有的經常情境,
當成是一種圭臬般的正常狀態,久而久之,形塑出難以撼動的前設框架:
符合框架建構的行為模式,叫做正常人;未盡要件者,便被視之為異類。
而人畢竟存在著惰性,當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趨於僵固化之後,
逐漸的再也沒有人會重新去檢視、挑戰該模式的合宜性,
僅僅便宜行事的,按規範的要件按表操課,非但將人性獨有的創意廢退無用,
就連原初熠熱的心,也隨之而遭到澆熄冷卻,
就這樣過著因循苟且的日子,了無生趣。
弔詭的是,如此行屍走肉般的狀態,何時是個盡頭呢?
恐怕也唯有當約定俗成的社會結構走向崩解的過程中,
才能夠隱約的看到解放、變革的曙光吧!
一如電影所描繪的情境,外星人為攻占地球,派遣先行軍前來蒐集情報,
為更加了解人類的習性,他們一步步竊取人類的意念,藉以拼湊出人的行為模式。
端看著人們對自我言語的一知半解,復以遭奪去意念後的徬徨無措,
在在的證明著本文先前所言、外在框架崩解後,剩下的是一片荒蕪,
坐實著人類從來都不是自由、而是被外在種種規範驅使的說法。
不再存有社會賦予的意念,是一種病態嗎?
這端賴著您從甚麼角度去評價其人,以劇中的主角為例,
當慣常的人類習性褪去後,看似變得笨拙愚昧,絲毫不懂人情世故;
但倘若原初認知為正常人性的、其實並非真正屬於人的正常狀態,
則在逝去的過程中,他反而是朝向著回歸正常人的理路去前進著的。
這份正常,指的就是"愛",
誠如結局中、長澤雅美向外星人所道出的:
"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人類,請奪走我對於"愛"的意念,
唯有了解"愛",才算是真正懂得了人類的全貌。"
愛...經常性的被外在的因子所遮蔽,致使我們不再認為它是做為人的基本要件,
唯有當危機浮現、在既有倫常一步步的被剝離殆盡之後,
則愛的價值,才會再次的浮現在世人跟前。
所以,面對著外星人侵略的危機,是幸或不幸呢?
不幸的是,地球人從此面臨著滅絕的窘境;
然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重新的學會了,如何才是真真正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