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選出31歲保守派年輕總理,歐洲又一國「向右走」?--YouTube
奧地利日前的國會大選中,確立了保守派的人民黨成為多數黨的態勢,
該黨主席,也就是年僅31歲,也是現任外交部長的庫爾茨(Sebastian Kurz),
將成為全奧地利,乃至於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家領導人.
一般預測,庫爾茨將會選擇與極右派政黨組成聯合政府,
預料未來奧地利的國家政策可能變得更為右傾,
儼然歐洲又有一個國家,選擇了以反移民政策,國家優先等準鎖國的主張,
獲得了廣大人民的信任與迴響.
倘若將美國的川普計入(畢竟他們都擁有著相仿的口號:"讓XX再次偉大"),
世界這一波向右傾的浪潮,似乎仍持續的在蔓延當中.
個人不是研究歐洲政治,抑非意識型態解析的專家,
因此不期欲從國際地緣政治與左右派光譜區位的觀點解析.
而是希望從整個政治發展的宏觀趨勢,端看近年來幾個大驚奇,
究竟對於既有的民主自由體制,起到了甚麼樣的效應?
首先,一如自己在川普當選之初所撰寫的文章:
美國總統大選,川普勝出--"誰來做都一樣"的政治氛圍逐漸在全球蔓延--[時事評析](20161110)
其實從美國川普,法國的馬克宏,乃至於先前台灣行政院長的更迭,
事實上都表現著對現狀的不滿,而非對繼任者的才幹,有著甚麼樣的憧憬與信任.
然而,在世界政經關係日趨緊密結合的前提下,
個別國家的實際治理權限,早已非全然的操縱在國家領導人手中,
因而希冀翻轉既存的國家頹勢,絕非一蹴可幾.
久而久之,民眾在備感不耐之際,無形中將出現對既有政治的全盤否定,
進而將希望寄託在"造夢者"的身上,也就是那些嚷嚷著"改變","讓國家強大"云云的人物當中.
但這些人真有辦法麼?
當然也不,說穿了不過是當代新媒體與鎂光燈聚焦下的勝利組,
一旦實際踏入了政府體系之內,接踵而來的政經困局,一步步褪下其神聖光環之後,
人民終將大夢初醒,重新回歸到尋找下一位造夢者的命定循環當中.
我想,馬克宏無疑就是最鮮明的例子,才不過上任短短幾個月,
便因著勞動政策的出師不利,人氣直直墜落,恐怕沒多就可能就成為最顧人怨的總統了.
其次,端看各國的政治現況,毫無疑問的,
"高顏值"所帶來的利多效應,也悄悄的擴散至政治的場域.
以台灣為例,預計在下屆縣市議員選舉當中,
不少被譽為"最美XXX","最帥XXX"的話題人物,都可望躍升檯面,成為地方議員.
這也不難理解,在網路媒體的合流下,
政治人物,藝文人士,網路紅人等特徵之間,其界線正迅速的模糊難辨.
換言之,當下政治人物的經營策略,就是朝著網紅的培訓路線前進的,
畢竟唯有匯聚了網路的高人氣,才能夠取得社會的發語權,得到鎂光燈的關注.
然而,這樣的趨勢是進步,合宜的麼?
就好似過去提倡自由主義或女性主義的倡議者,反對著各種選美比賽一般,
乃因著選美本身以顏值來評價個人,非但是物化,同時也是以偏概全的典型.
曾經我們努力著將顏值作為一切評斷標準的流弊消滅,
希冀大眾可以不以貌取人,但如今呢?
誠然,某些新秀或許才貌兼具,那或許實至名歸,
但問題的癥結點在於:
假若我們端看一名政治人物值不值得支持的當口,
是先以外貌作為選擇的基準,則無疑的,整個政治趨勢的發展,
是朝向過去大家所厭惡的顏值物化逆流著的.
最後,在各國領導人年紀屢破新低紀錄的背後,
也不禁讓我們開始疑惑著:
在政治從業者的特質中,究竟是經驗優先呢?還是年紀重要呢?
現下看來,在選票為王的至高原則下,因著民眾不在乎誰當選最能任事,
只是單單著重於選舉過程當中,誰能夠帶給自己看見最多的改變希望,
基此,毫無經驗,甚或沒有太輝煌政績者,往往能夠在最終脫穎而出.
畢竟,政策總是有正有負,一項政策的推動,總有著反對的勢力,
因而擁有著過於豐厚的從政經驗,在當代反而變成是一種尾大不掉的包袱,
僅僅只需要過往的反對勢力在網路媒體中大肆渲染,形象便可能毀於一旦.
相反的,沒有經驗,也就代表著沒有任何可以被批評的作為,
只要能夠滿足人民想要的夢,空口說白話的說服大眾自己能夠做得好,
相形之下,要通過人民選票的考驗,反而容易得多.
然而,屢屢讓鮮無經驗的領導人物交相頻繁的更迭,
對國家真的有助益嗎?
又如此思維下的選擇,真的理性嗎?
其實都是頗為弔詭的大哉問.
誠然政治是需要注入年輕人的新血,但不讓年輕人從基層磨練開始,
而是以民調加權的方式,使其容有一朝麻雀變鳳凰的破格越位,
非但恐因此捨棄了長期於地方政治經營的議會助理們,
若據此使現任議員者落馬,又真的合宜嗎?
如果這是長期發展的未來趨勢,試問又有誰願意在地方蹲點,在地實作呢?
每個都開直播當網紅,經營粉絲頁就好了麼?)
延伸閱讀:
美國總統大選,川普勝出--"誰來做都一樣"的政治氛圍逐漸在全球蔓延--[時事評析](20161110)
川普簽署行政命令,讓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川普就是狂?--[時事評析](20170124)
民進黨擬徵召35歲以下青年參選2018縣市議員--[心硯時評]--民代,該是份工作嗎?(20170607)
賴清德市長9月接閣揆?--[心硯時評]--有夢最美,希望相隨(2017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