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日將盡"乃甫榮獲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石黑一雄的作品,該片備受影迷們的推崇,
然就個人觀影後的感想而言,或許當中所欲論述的面向太過於廣泛,
涵蓋著個人職涯,國際政治,以及生命選擇等命題,引致於稀釋聚焦的力度,
使各個層面的探討皆流於蜻蜓點水,未能進一步深入洞悉.
相較於另一部改編的劇作"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稍稍顯得遜色.
然而,在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的精湛詮釋下,
電影中所呈現出來的職人本色,還是令人深感雋永難忘.
(以下有雷,慎入)
故事敘述一名服務於英國爵士宅第的管家史帝芬斯,
以一絲不苟的精神,稱職的扮演著名人總管的角色.
某日來了一名新進的女管家基頓,
她的熱情與好事,雖與史帝芬斯所訂下的管理規則多所悖離,
卻也因此激盪出新的火花,讓彼此在工作的過程中,產生了相互欣賞的曖昧情愫.
然而,史帝芬斯自己所訂下的管家守則當中,
最重要的,就是嚴禁家僕之間談戀愛,畢竟這將深深地影響著工作的專業度.
於是其決定深藏著這份情感,即便當基頓告知即將嫁人的訊息,
仍不改其度的選擇祝福,自己則是繼續的堅守在管家的崗位上.
直到主人,英國爵士逝去,新的主人到來,
才讓他決定放個長假,企圖找回曾經失落的感情.
就在自以為能夠再續前緣之際,基頓卻因故無法與之同行回到宅第,
對此,史帝芬斯終究還是沒將愛說出口,選擇一個人返回工作地,
繼續扮演著專業總管的角色...
儘管其心中是多麼希冀像劇中的鴿子一般,展翅翱翔,
但無奈的是,堅守在這座大宅院內,兢兢業業度過一生,
似乎成為一名專業的管理職人,無從選擇起的命定.
電影所帶給自己的感動,主要在於四個面向,分別為:
生涯現役社會,政治正確的評斷,專業職人的態度,以及生命價值的抉擇.
首先,在生涯現役社會方面,該名詞為日本當前推動高齡人口就業的價值觀,
強調著人終其一生,皆有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價值,
絕對不是"老了就沒用","退休後就整天領養老金在家中廢".
而是必須以更積極正向的態度,讓個人能夠持續有用於社會當中.
端看著電影中,史帝芬斯年邁父親對於工作的態度,
他並非心存"賺飽飽,做少少"的僥倖心態,
反而希望能夠將其一生所累積的家僕經驗,貢獻於當前的工作上;
因此當史帝芬斯將其安排了較為輕鬆的工作時,反讓他勃然大怒,悍然拒絕他的好意,
這樣對於職場的積極態度,正是現今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之際,所必須稟賦的特質.
過去,老了還繼續工作,常被揶揄是勞碌命,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高齡者尚且還具備著工作能力與熱忱,
反倒將成為備受眾人禮讚的一種美德.
其次,電影中涉及二戰期間的國際現勢,幾場由爵士主人所召開的會議,
更是決定著英國與德國希特勒政權之間,是合或戰的關鍵.
態度上,爵士屬於以和為貴的鴿派性格,因而企求以和談來換取戰爭終止,
只可惜最終英國仍無法倖免於戰火,而爵士悖反主流趨勢的情事曝光,
被輿論打成是希特勒的同路人,引致其鬱鬱而終,著實令人不勝唏噓.
政治,本質上就是不斷的選擇,選擇的優劣判準,
不該是視其結果與大勢吻合與否,而該立基在選擇的當下,
所想及的,是否顧及著廣泛人民的利益而定.
在政治人物當中,最令人欽佩的,是那些始終不改其度,堅定信念的忠誠者,
又讓人最感唾棄的,則是依附著大勢,隨波逐流的投機份子.
據此,看著爵士任由後人誤解謾罵,沉默螺旋的否定氛圍,
甚至連曾經最親近的家僕都莫敢為其辯護,還真感到有那麼點悲哀...
再次,究竟一名專業的管家職人,需要具備甚麼樣的特質呢?
說穿了,就是"嘴巴要夠緊",放下自我的思維,一切僅以做好家務為依歸.
顯然的,秉持著如此的信念,史帝芬斯將總管一職,發揮至淋漓盡致的境界:
在他人詢問爵士各場重要會議內容時,他宣稱沒注意在聽...
當爵士友人問起對政治事件的態度時,他選擇沉默不語...
甚或當其父親病危之際,他仍堅定的選擇堅守崗位,不擅離職守...
如此的敬業態度,堪稱為管家職務的典範.
對照著華人世界中的管家角色,從戲劇上所演繹的,
經常是懂得在各方兄弟姊妹之間,
藉由挑撥離間,從中獲取利益,甚至攬權的情事看來,
顯然要合乎職人的標準,還真是有段不小的差距.
最後,隨著年齡著增長,人生閱歷的累積,深覺做人真的無法太貪心,
一如史帝芬斯,既然選擇了與大宅第的命運共存,
便必須犧牲許多本可輕易達致的果實,當中包括愛情.
您說他對於基頓的離去完全無動於衷嗎?
惟在使命感作祟下,既註定了有緣無份的結局,倒不如就灑脫的放手了吧!
儘管老有覺悟,無奈命運弄人,最終確立了孤獨終老的命格.
這樣的生命選擇,是對或錯,沒有答案,只要記住:
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
也就不會,也不需要存有任何遺憾了...
延伸閱讀:
別讓我走 (Never Let Me Go)-石黑一雄--喙養人類的醫學倫理爭議--[心硯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