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己當下的人生,我們真的都有那麼深沉的不滿嗎?

經常可以在戲劇上見到類似的劇情梗:

某某在社會上被認知為成功人士的主角,

看似一整個就是人生勝利組的完美成長歷程,

卻在偶然的因緣際會中,陰錯陽差的,

轉換成另一個身分,另一個自己曾經最討厭的角色.

然而,在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下,姑且以嘗試的心態,扮演另一種角色,

但最終結果,往往會深刻的體悟到,對於曾經厭惡的生命軌跡,

卻開始有種難以割捨,甚至讓人懷念的喜愛.

 

故事的發想固然用心良苦,有著寓意深長的意涵,

希冀告訴大家,該以更寬廣的心態,去進行換位思考,

也許就會發覺到:

您所曾經嫌棄的處事風格,或有它言之成理的一面;

又您一在排斥的人生理路當中,可能也從在著甜蜜的小確性.

總之一切原初自己不以為然的人事物,

皆是自己主觀意識過於強烈,不黯設身處地的從他人觀點著想所致.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以電影為例吧!

一個即將前往德國進修的大律師,在閻王亂點生死簿的情況下,

附身到了一名平凡的家庭主婦身上.

儘管最終一如前述的情節設定,萬般的放不下眼前的老公和子女,

但顯然,那多半是出於動之以情的人性使然,

而絕非對於真實的人生有多麼的不滿,這或許是觀影時所需要釐清的.

儘管話說得現實,但試想:

在那場女兒遭到強暴未遂,面臨到與其先前承辦案件相仿的情境下,

其能夠不當個默默吞下苦楚的母親,選擇勇敢據以力爭的態度,

背後,不都是截因於她所秉賦的律師專業麼?

換言之,該次談判的順利關鍵,並非豪門委託律師的讓步,

而是自己以更強悍的態度,以理服人的結果.

倘若沒有其人生勝利組的專業技能,怎麼可能成功嚇阻公子哥呢?

基此,我不認為她會去欣羨作一個屈居弱勢的家庭主婦,

而寧可放棄專業人士的光環.

 

電影,某種程度是種夢想的編織,是種美好意象的呈現,

更況電影往往需要的是劇情的張力,

基此才會頻頻透過如此對比式的情節,來訴說每種角色的酸甜苦辣.

但極其現實的是,許多社會地位與角色,

終究還是存有著既定的優劣判準,這或是甚難以突破的窠臼.

就拿經典名著"乞丐王子"的故事來說吧!

馬克·吐溫對於人性,顯然有著光明的想像,

是故給予故事一個和諧的結局,讓乞丐與王子,彼此相輔相成,不相違背.

但就我的觀點來看,當乞丐搏得上位,而王子淪落貧民窟之際,

更有可能的,是乞丐享受到榮華富貴的美好後,儼然回不去了,

即便真正的王子在體驗貧民生活後,汲汲營營的想回到皇宮,

也將為乞丐所百般阻饒,甚至可能除之而後快,讓自己成為真正的王子.

理由,再簡單不過了...有王子可當,誰想當乞丐阿...

相信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