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探推理類型的電影,一直都是自己的最愛,
這部"福爾摩斯先生",即是完全衝著名偵探的大名而來,
儘管電影本身僅援引了福爾摩斯原著主角的人物與關係,
嚴格說起來和福爾摩斯的偵探故事集並無太大關聯性.
但以一位即將邁入遲暮之年的名偵探為角色設定,
並藉由老人失憶的症狀,來拼湊著推理劇情的蛛絲馬跡,
某種程度,還是令人感到頗為新穎.
電影的節奏或許緩慢,或許沉悶,
但總體而言還是頗推薦推理迷們值得好好觀賞的佳作.
電影的劇情敘述著福爾摩斯在與華生醫師分離之後,
到鄉下養蜂隱居近三十年,偶然想起了他最後的一個案件,
在參詳華生對該案件的作品後,深感與自己的記憶相悖,
但卻又想起不該案件的來龍去脈,於是透過記憶的拼湊,
期欲還原整起事件的真相,並藉以反駁華生所撰寫的版本.
然而,隨著案件的印象逐漸清晰,
福爾摩斯逐漸體悟到華生杜撰虛假故事的理由,
其實乃是用心良苦,希冀掩蓋其在最後一個案件中所存有的遺憾,
讓他一生的神探威名,留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劇情就點到這裡,以免太多劇透影響觀影興致)
基本上,福爾摩斯的神探技能,基本上與星座,血型,以及命理等專家相仿,
都是一種立基在統計知識上的"觀人術".
意即藉由對人的行為特徵解析,復以循著人類"自利取向"的軌跡,
就掌握的線索進行嫌疑人的行為推理.
一如在電影中的案件:
線索1:偽造丈夫簽名領取銀行存款;
線索2:到律師事務所詢問丈夫所立下的遺囑內容;
線索3:購買致命毒品;
線索4:將領取的存款交給另一名男子.
根據以上四條線索,相信經過一般大眾的推理,
結果可能是該名女子有了外遇,想要用毒品謀害親夫,
以領取身故後的遺產,和情夫雙宿雙飛.
不可諱言的,上述的推理是極其合理的,
但當中卻忘卻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當事人的心理情愫.
一個人的內在心理,足以決定其外在的行為規範,
儘管"自利"是多數人所存有的普遍心理,
但當一個人已然脫離了自利的框架,則前述所歸納出來的行為判準,
可就是一點推論價值都沒有了,這樣的心境,一般被稱之為"非理性",
也正是這樣的非理性,讓人世間總有著令人意料之外的結果,
這種意外,是驚喜,也可能是驚嚇...是幸,也是不幸...
能夠成為一名神探,總歸是理性多一些,而感性少一點,
咸以為"真相只有一個","道理說得通就是真",
但完全沒有料到的是:
來自於親情間的情感羈絆,豈能是一句合理化就能夠全然道盡的呢?
從沒想過情感會有著窒息式的死絕,也無意料到孤獨會引致一生的悔恨,
偵探永遠只懂得將渾沌的案情理出條理分明的頭緒,
而完全不曾細細地去思量著:
真相的露出,有時才是孤獨的開始;
又渾沌的迷亂,往往反持續的讓人有著存在的動力.
美好,需要的未必是真相,而是服膺著當事人思緒的理路解釋,
讓當事人能夠肯定著自我的認知,進而有勇氣去面對外人質疑的眼光...
恩...這一點,在電影結局中,
福爾摩斯選擇杜撰情節來回應日本人的做法看來,
顯然在他生命的最終,體悟了這樣的道理,
讓他理性傳奇的一生,增添了幾許感性的色彩,堪稱完美告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