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The Oscars)頒獎典禮今日登場,實際的得獎名單尚未出爐,
但端看先前金球獎的得獎名單,以及各方專業影評人的預測,
大致上或可窺見獎項花落誰家,是否真是如此,待稍後幾個小時就可揭曉.
綜合此次入圍名單,以及過去的得獎歷史,
其實大抵上可以歸納出近年來的獲獎趨勢,
茲透過以下針對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女主角三項大獎的分析,
淺談自己對於得獎趨勢的觀感.
奧斯卡影帝你押誰會贏?是《鳥人》還是《愛的萬物論》?還是看賭盤?|【爆米花電影院】
艾迪·瑞德曼 – 《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獲獎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布萊德利·古柏 – 《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
史提夫·卡爾 – 《暗黑冠軍路》(Foxcatcher)
感想:
從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入圍名單中,超明顯的可以觀察到一個趨勢,那就是"名人傳記電影"的崛起:
包括"愛情萬物論"的霍金,"模仿遊戲"的圖靈,"美國狙擊手"的凱爾,以及"暗黑冠軍路"中的馬克舒茲.
五部電影中,有四部都是因著演活了名人的生平,而獲得入圍的機會,
其中,被認為獲獎呼聲最高的艾迪瑞德曼,更被認為根本是霍金上身,
不論神韻,談吐,以及身段,幾乎可說是完美的詮釋了霍金本人的一生.
當然,將真實人物演繹得活靈活現,固然需要一定程度的演技功力,
畢竟要將另一個人的影像,完美的附著到自己的身上,基本上也絕非容易之事.
然而,拜現代化妝技術所賜,就好像坊間的模仿秀一般,
只要精準的掌握了名人的面容特徵,依樣畫葫蘆的畫起妝來,怎麼說都已經有三分像了,
再稍加的揣摩其人的神韻與談吐,要掌握模仿一個人的訣竅,或已經沒有過去想像中那般困難了.
加上名人傳記電影,其實本身就已經有個框在那裡的樣板提供給演員們參考,
即使達到了百分之百的完美詮釋,充其量也不過就是在該框架中做到盡善盡美而已,
絲毫沒有溢出的可能,若要說這類型的電影,可以獲得電影界的最高桂冠,我個人是覺得稍有不足的.
相反的,無名人生平範本可尋,全然自由發揮的角色,方才有無限發展的空間...
因此,在五位最佳男主角當中,排除詮釋名人的角色,
我認為該由麥可·基頓 的"鳥人"獲獎,才是實至名歸...
2015奧斯卡 影后態勢一面倒?!|【爆米花電影院】15-02-21--YouTube
茱莉安·摩爾 – 《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獲獎
瑪莉詠·柯蒂亞 – 《兩天一夜》(Two Days, One Night)
瑞絲·薇斯朋 –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Wild)
費莉絲蒂·瓊斯 – 《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感想:
至在最佳女主角方面,就劇情方面,大致分為兩種類型:"傳記式"與"病魔式":
"傳記式"有"愛情萬物論"與"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分別都以真實人物傳記為宗;
"病魔式"則有"我想念我自己"的阿茲海默症,"兩天一夜"的憂鬱症,以及"控制"的偏執狂.
綜合先前金球獎與各家影評的預測,茱莉安摩爾獲獎幾乎可以說是毫無懸念,
這或許不僅是肯定她在"我想念我自己"中的表現,也是表彰她在整個演藝事業中的精彩生平.
然而,就自己的觀感而論,五部電影中,自己看過"我想念我自己","控制",以及"愛情萬物論",
"愛情萬物論"中的費莉絲蒂·瓊斯實在表現普普,也就不談了,
但就茱莉安摩爾與羅莎蒙派克相比起來,說實在的,
要詮釋一名重病患者,其實或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因為重病讓人得以有那麼點用"灑狗血"的方式來詮釋即可,
更況又是在電影界中,那麼多人都已然演繹過的"阿茲海默症",那就更是有前例可循了.
相反的,羅莎蒙派克在"控制"一片中,詮釋一名為求報復而做出乖誕行徑的偏執狂,
兼具著美豔動人與心狠手辣的雙面佳人特質,讓影迷們在觀影之後,
仍就對於劇中的Amy,衍生著既愛又恨的情緒,讓人回味無窮.
類似的角色,在過去並不多見,甚至於可以說是一種創新,
能夠將該角色詮釋得讓廣大影迷有著熱烈迴響,實非容易之事.
因此,儘管各家影評都認為羅莎蒙派克最不應該入圍,
但我個人反而覺得,以演員的個人表現來看,
若她能夠憑著"控制"一片獲獎,事實上也絕對名符其實.
奧斯卡2015最佳影片戰況激烈,究竟哪部片能突圍?看影評怎麼分析!|【爆米花電影院】
《鳥人》(BiRDMAN)-->獲獎
《逐夢大道》(Selma)
《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進擊的鼓手》(Whiplash)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感想:
自從"亞果出任務"打敗"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後,自己多少隱約感覺到:
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獎項中,多少隱藏著若干的民族與文化上的偏好選擇.
翻開近幾年的得獎名單,您多少會有一種疑惑的驚嘆聲,
說著:"蛤!這部片也能成為最佳影片喔?".
很明顯的,有好些年的該獎項,是跟隨著西方文明的脈動在進行選擇的,
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偏好差異,畢竟,投票的演藝學會會員們,
本身就都存在著自我思維上的獨立性,
而文化氛圍影響著思維,自然也連帶的牽動著投票的意向.
是故,倘若就這樣的趨勢觀之,或許呼聲不大的"美國狙擊手",可能成為獲獎的大黑馬,
因為在近年來美國在中東地區大規模軍事行動的效應下,"美國狙擊手"一片,
一方面表彰了他們在中東戰場上的最佳英雄,
另一方面,電影本身的宗旨,則是呼籲著反戰,讓戰士回家的真情呼喚,
兩手策略的完美運用,成為戰爭英雄片的最佳詮釋典範.
至於最終的獎項花落誰家,就端看自己的預測是否準確了...
(當然,以上預測同樣也是帶著自己的主觀偏好,並沒有客觀的見解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