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亞伍德、約翰庫薩克主演戰慄驚悚新作【關鍵琴聲】2014年1月17日上映--YouTube
又是一部預告片比正片精彩的作品...
有時候真的很佩服預告片的剪輯師,往往能夠將一部平凡無奇,甚至是評價頗劣等的電影,
剪輯成宛若神作一般的精彩,而結果呢...
結果就是,預告片中的片段,就是正片所有值得一提的"高光"(highlight),
精彩的全在預告片中都出清了...>.<
基於這個理由,自己每每到電影院的時候,都習慣提前進場,
寧可從政府的宣導短片開始看起,因為我絲毫不想錯過正片開場前的一些預告片,
畢竟這些可是多部即將上映電影的精華集粹阿!
電影敘述一位被譽為當代最具潛力的鋼琴家--湯姆薩尼克(伊利亞伍德 飾),
因著演奏會上的嚴重失誤,讓他始終有著揮之不去的上台陰影.
五年後,趁著恩師逝世的紀念演奏會,湯姆期欲重建信心,決定再次站上舞台,
用恩師生前留下的名琴,演奏自己當年失敗的曲目.
然而,當他彈奏到一半時,翻頁的樂譜上竟然出現"彈錯一個音,就要你命"的恐嚇字眼.
原來有歹徒掌握到消息,知悉其恩師遺留下來的鋼琴中,藏有一把保險箱鑰匙,
而找到鑰匙的關鍵,就在於必須完整的彈完該曲目的最後難度極高的四小節.
湯姆在面臨著死亡威脅,以及自我對於上台恐懼的雙重心理壓力下,
他該如何持續的與歹徒周旋?又該如何解開恩師的藏寶之迷呢?
聽上述故事的描述,好似很精彩吧!但事實上拍得真是挺悶的...>.<
看似懸疑,感覺緊湊,總覺得會有案外案的陰謀,
但其實大家都猜錯了,因為本片劇情就是再直線不過的平鋪直敘了,毫無驚喜可言!
很明顯的,電影的風格仿效著柯林法洛主演的"絕命鈴聲"(Phone Booth):
侷限在一個固定的場域中,存在著一個隨時可能被狙殺的危機,
透過劇情的推衍,逐步的將兇手的目的給勾勒出來.
以"絕命鈴聲"一片來說,如此的風格營造是相當成功的,
成功的製造出令人窒息般的氛圍,成功的將影迷們帶入情境當中.
但以"關鍵琴聲"看來,個人認為如法炮製的效果,是失敗的,
截因即在於:"主角魅力實在天差地遠".
打從"魔戒三部曲"開始,我就不怎麼喜歡伊利亞伍德(Elijah Wood)這名演員,
總覺得他不論扮演哪一個角色,其實都是千篇一律,
都只會擺出如佛羅多一般"迷矇眼神下的苦瓜臉".
這樣不怎麼擅長臉部神韻轉換的演員,基本上並不適合擔綱內心戲份如此吃重的角色,
一整部電影看下來,就是看一個苦瓜臉,實在無趣極了.
很可惜的,假若能夠將鋼琴家與歹徒的演員角色互換,
讓約翰庫薩克(John Cusack)來擔綱主角,相信透過他精湛的演技與內心戲的嫻熟,
必然得以將電影帶向另一個不同的層次.
其次,在劇情方面,個人也認為太過薄弱與牽強,
畢竟,如果保險箱鑰匙真是藏在三角鋼琴的某處,
又不是童話故事,還需要諸如"芝麻開門"的咒語才能打開,
把整部鋼琴搶過來砸爛不就找得到了,哪還需要大費周章的找鋼琴手來彈最難樂章呢?
如果是我來編撰劇本的話,我會將歹徒的標的物,設定在那台名鋼琴身上,
因著名琴有著獨特曼妙的聲音,其他仿琴很難取代,所以才必須找來頂尖的鋼琴家,
脅迫他用仿琴演湊出名琴的音韻,以便在演奏會的同時,遂行其偷琴的計畫.
這才有著充分的正當性,述說著非找湯姆演奏不可的理由...
而結局呢...結局就是湯姆實在演奏得太出色,讓台上的仿琴,被世人認證為名琴,
至於歹徒所處心積慮偷到的名琴,反被認為是一文不值的仿品.
據此將"人'與'物'之間的價值衝突呈現出來,
留下:究竟是人的卓越,賦予了物的珍貴?
還是物的璀璨,照耀出人的光芒呢?
箇中的大哉問,相信會讓整部電影,蘊含著更深層的哲思空間.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無疑的也諷刺著那些趕流行聽音樂會的上流社會階級:
聽音樂會的目的,並非醉心於音律的跳動,而是昭然若揭的社交目的,
因此,他們所在乎的,是自己的座位安排;所計較的,是自己距離名流的距離,
至於台上究竟在演奏著甚麼樂章,根本沒人留意.
看著最終湯姆故意隱藏最後小節未完整彈奏,而台下聽眾還是忘情的喊著"安可""安可",
還真是讓人深刻的感受到來自於上流社會矯揉做作,故作姿態般的噁心至極,真夠假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