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壽 電影票要漲5% 龍應台挨轟--蘋果日報 20131010---YouTube
在一場<<電影法>>修法的諮詢會議當中,文化部長龍應台女士認為,為了扶植國內的電影產業發展,
研擬在電影票價上,課徵5%的"電影扶植稅",以此成立國內的電影發展基金,達到永續支持國片的目的.
他認為這在國外早行之有年,而且相較於國外而言,台灣國片佔上映電影的比例偏低,
所以這項電影扶植稅的課徵,係屬正當且合理.
恩...這不知道又是哪個在星巴克,拿著MAC裝文青的幕僚,想出來的荒謬提議...
首先,先救國片所佔的比例偏低來說好了,記得作家兼導演九把刀曾說過:
我希望大家要支持的是好片,而非國片...
換言之,觀賞電影,該取決於好壞,而不在於國別,好不好看才是關鍵.
我們的國片素質,和歐美日韓相比,大概是如何,也就不用再提了吧...大家心知肚明!
因此,類似的比較,就好比我們去做各國的汽車國產比例的報告一樣,
和德國與日本相比,台灣進口車的數量顯然偏高,這原因根本也無須分析吧!
因為德日的造車工藝夠好,當然大家買國產的就好,又何必進口呢?
難道台灣可以據此就認為該拿筆基金來挹注國內的車廠嗎?
過去的保護性關稅政策,就是台灣汽車工業無法茁壯的最好例證,
難道電影產業也想要如法炮製嗎?
就想假若有一天,當納智傑的品質能夠超越德國雙B轎車,
相信我們國人購買國產車的比例,必將大幅提升.
電影亦乎如此,難看,則縱使國片配額再高,也沒人想去看的...
其次,自己向來是反對政府花錢去支持甚麼文化產業的發展的.
要釐清的一點是,文化是文化,產業是產業,
我支持文化部主辦或協辦各地的文化活動,
但當文化活動成為一項產業之後,產業就是一種營利的行為,
就該脫離政府的補助而存在,盈虧自負.
在文化活動的範疇內,活動的目的,在於傳承,在於薪火相傳,
也許這些活動本身並不吸引人,但卻有必要代代的接下去,
因為那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歷史.
在這種情境下,通常都是缺乏經費挹注的,這時自然就需要文化部的介入,
主動給予經費上的補助,也許補助之後也沒多少人關注,
並沒有太多利益上的回饋可言,
但那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一份時代的歷史使命,這是無可逃避的責任...
然而,相對的,當文化變成了一種產業,那就絕對不該再屬於無償補助的範疇,
因為產業是用來營利用的,假若無法經得起市場的考驗,
那再多的挹注,都只會付諸東流,甚至可能會讓該產業永遠無法自力更生,
永遠得仰仗著政府的奶水度日,試問要這樣斷不了奶的乳臭產業有何用呢?
更況,在商言商,拍電影的,說穿了就是要賺錢,要賺錢就要有本事,
假若政府的美意,是要補助一些沒有資金的新銳導演,
則在補助的同時,是否也該訂立一些罰則或回饋機制,
規定若票房未達某個門檻(代表片子很爛),就應該如數奉還補助金;
又或票房飆高到一定的程度,也該按比例的給予制府回饋金,繼續挹注電影事業的發展.
如此權責相符的措施,一如無息貸款一般,
才能防止一些為賦新辭強說愁的假文青導演,隨隨便便粗製濫造些爛電影,來騙輔導金的,
而這或也才是在經濟困窘的情況下,一個負責任的文化補助政策.
畢竟,課稅和灑錢誰不會阿....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率的去執行預算,
就像文化局一晚可以在夢想家的案子花上億元,一夜激情過去,試問提升了我們多少的文化水平呢?
顯然的,文化是個無法量化的模糊概念,但模糊不代表就可以混水摸魚,
假若文化部以為一切假文化之名,就可以為所欲為,不受任何預算執行上的監督,
那也未免把我們公民社會的自主力量,看得太過簡單了吧!
PS:恩...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國片"騷人"(young dudes),
這部電影當初拿了文化部輔導金400萬,結果台北票房僅80萬,全台應該也不超過百萬.
試問這樣的補助機制合理嗎?
同時,我只是很好奇,台灣的文化,多了或少了這部片,有絲毫的差別嗎?
如此浮濫補助的濫用預算,無怪乎每每文化局總是成為眾矢之的,真的只是剛好而已...
在此呼籲龍部長,是該收起您那文青式的浪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