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到"騷人"這部電影也收錄在她的著作之中,
於是便將該片列入待欣賞的電影片單當中,但最近看過電影之後,
就好像另一部"殺客同萌"的感想相仿,
雖然看著網路上有著廣泛的討論與佳評如潮,
但一整個卻是和自己完全不對tone,
究竟是自己太淺,還是大家的聯想力都太過豐富了呢?
在電影劇情簡介方面,自己就直接摘錄自維基百科吧,
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因為本篇論述的重點完全不在劇情本身.
"曾經搖滾的三十歲廢柴嬉皮吳安良,個性瘋癲、好發奇想,
成天賴在哥兒們郝歌家裡哈草、喝酒、打嘴炮,毫無生產力。
困擾著他的,是2012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預言。
他在想,拯救世界是可能的嗎?
聖經記載,諾亞和他的家人、動物們登上方舟,度過洪水肆虐。
在臉書盛行的年代,如果發起網路建國,讓所有人結為超越血緣的家人,
那麼,是否全地球七十億人都能平安得救,化解末日危機?
他決定,要拉著郝歌和說著聽不懂俄文的美少女阿代兒,
在網路上打造一艘虛擬方舟卡拉圖號,
發動這一場空前絕後的文明革命!
就在革命大業即將如野火蔓延之際,
一票看來由高等人類共組的不明組織綁架了吳安良。
他穿過宛如蟲洞的奇異隧道,
突破時間障壁,進入科學家口中的平行宇宙,
這一切,竟然如此荒謬而迷人。
革命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世界末日究竟會不會來?
神秘客到底是外星人還是全球秘密結社的陰謀?
一切,無可奉告!-- 出自維基百科 "
首先阿,稍微查了一下,這部電影獲得台灣電影長片輔導金的400萬元補助,
而在台北的總票房,約莫僅有80萬左右,相信全台絕對不到400萬....
(因為通常這類電影都只在台北上映...)
說真的,對於娛樂事業,自己完全不贊同政府有類似這種輔導金的制度,
就像最近陳妍希與Hebe唱片,居然都獲得文建會的補助一般,受到大家非議,
畢竟娛樂事業是一種商業行為,本就該由創作者們自負盈虧,
而今台灣屢屢將娛樂事業與所謂的"文化創意"掛勾,
要政府買單來支持自己的創作,這合理嗎?
最簡單的來說,這會造成甚麼樣的後遺症呢?
這就像是一種保護產業政策一般,給予產業太多優惠的結果,
將使得產業不思長進,只想仰賴政府的奧援,
而就拍電影這檔事來說好了,有了政府的輔導金支持,
電影工作者便不會去思考拍出讓大眾感興趣的電影,
反而是盡其所能來發揮自己想要曲高和寡的劇本,
但不要忘了,電影是大眾傳播的一環,沒有了廣大影迷的支持,
到底拍出一部自high自懂的電影,意義何在呢?
(也許有人會認為輔導金的用意,正是希望拍出非商業性的文化電影,
但很可惜的,在許多輔導金電影中,也看不到所欲保護的在地文化,
有的多半都只是電影創作者個人天馬行空,自我感覺良好的創作而已.
所以說阿,真要檢討這種輔導金的制度,我倒覺得,
應該要以"事前撥款補助,事後檢驗成果"的績效模式,
訂立一個票房門檻,倘若該電影未達門檻,
則必須按票房達成之比率,繳回相應的輔導金,
這樣才能夠起到預算監督的效果...)
其次阿...在看過騷人電影之後,由於並不怎麼了解片中的許多意涵,
於是上網參詳了一下較專業影評人的評論,
發現該片所欲傳達的,是一種在末日前找尋自我意念的概念...
有時候,我歸納了一下,大致上許多人普遍看不懂的電影,
通常都是標榜著一種自我追尋的意涵.
這不禁讓我覺得,這一類電影的導演,
好像都把影迷預設成是迷途中的小羔羊,
一副假定大家在人生旅途中迷失的模樣,
於是導演便會透過很多隱喻性的橋段,隨著電影的進行,
一步步的解開這些謎團,最後邁向人生中的光明坦途,
希望讓大家起到一個豁然開朗的快感.
然而阿,可惜的是,影迷們都不是導演想像中的那樣迷惘,
相反的,大部分的人都是清醒而了解自我的,
於是乎,當清醒的人欣賞了一部迷惘的片,
其結果只是越看越無奈,越看越想按下快轉鍵而已.
若說騷人想傳達的是一種解放與自由的價值觀,
則無疑的,選擇不看這部電影,影迷們才會是自由的,
因為我們本來就自由,但卻因為選擇了觀賞這部電影,
被迫要被一些迷惘,似是而非的橋段,給禁錮近兩個小時,
最後才透過電影結尾告訴您:你自由了...
一整個是庸人自擾的無言~~~
最後,電影中用臉書建國(卡拉圖號)與快閃族,
做為一種解放的意象表徵,個人覺得,那更是一種大大的謬誤,
這樣的舉措,完全不是甚麼革命性的解放,
而只是自大心態下的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回歸現實面來看,臉書確實是一個能夠匯聚四海為一家的工具,
但事實往往是殘酷的,
原以為在網路粉絲頁呼風喚雨,便能夠改變世界,
結果...真相往往是...萬人響應,一人到場的尷尬窘境.
以上新聞報導,才是電影中所謂"臉書建國"的真實:
網路上的一呼百應,自以為浪漫式的革命情懷,
永遠都只是構築自我白日夢的幻影,
不可能成為真實,自然也就不會是一種希冀跳脫現實困境的解脫.
某種程度來說,借助於臉書力量的匯集,是一種沉溺,一種對不安現實的逃避,
解脫與逃避之間的關係,顯然是有那麼些錯置了.
總之,這部電影是真心的不好看阿...
我知道,或許支持該部電影的影迷,看到這樣的負評,
一定又會說:"阿,你不懂啦";"哦,你太淺了..."等等的話又會出現.
但誠如在殺客同萌的影評中所說的:
一部充滿著隱喻性的好題材,
被導演拍成讓大多數人看不懂得電影,
該檢討的,絕對不是廣大影迷們太膚淺,
而是導演的執導功力太過稚嫩了.
(當影迷看不懂怪影迷太嫩時,儼然已經成為該導演的門徒,
那是一種信仰,而不再是以電影的角度來客觀評斷了...)
畢竟,電影是大眾傳播,訴求的是誘發多數影迷的認同,
一旦影迷無法在觀影過程中,獲得與導演相同的共鳴與感動,
則導演才真是該好好捫心自問:
這是不是純屬個人自high的創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