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集團總經理羅智先,在股東會外接受採訪當中,
認為若消費者只懂得撿便宜,則台灣的食品安全很難有進步的空間...
首先,我覺得這樣的說法很可笑,
彷彿將食品安全的原罪,歸咎給了消費者的比價心態,
認為此舉引致廠商進行削價競爭,不得已才使用了廉價的化學原料.
看起來好像有那麼幾分道理,但當我們再仔細的想一想:
就算消費者普遍存在著買便宜貨的心態好了,
難道對於食品廠商而言,他們對於食品的態度,
其安全性就可以和價格合理化的呈現正比關係嗎?
(意為價格越高,則安全性就越高...)
很清楚的,食品的安全,是不容妥協的,
情況只有"安全"與"不安全"兩種選項,
除了安全的食品之外,其餘各種程度的不安全食品,
基本上差別都只是慢性自殺的時間差罷了.
因此,廠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廉價需求,
就貿然的用有毒物質壓低成本,基本上就是一種黑心,
而無法合理化是因著廉價的籲求而來.
因為,倘若消費者所希望的價格,廠商做不出來,
那索性就不該推出該項產品,
則當消費者在市場找不到該產品,對其需求日趨孔急的情況下,
自然的,他們就自然會提高希冀購買的預期價格.
相反的,當廠商在無法達成消費者預期價格的前提下,
若選擇貿然的用黑心商品上市,藉以符合低價需求,
才是真正開啟各家廠商競相以黑心商品搶市的元凶所在.
似乎羅總經理在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主被動性上,有點本末倒置了吧!
很清楚的,就最近的這一波食品安全事件來看,
羅總經理的說法就更站不站腳了,
因為,這次所被披露出來的產品,不論是過期重標,或有著毒澱粉疑慮者,
很多並不是同樣商品當中的廉價者,許多甚至還是知名的品牌上榜,
那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顯然的,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
這是典型貝克論述下的風險社會樣態,
消費者永遠只會是處於被動的接受者一方,
又怎麼可能因著搶買便宜貨的心態,
而導致了食品安全出現漏洞的結果呢?
過去,大家還能夠用價格機制來控管產品的品質,
呈現出來的,還是一個有序的挑選機制.
但如今,不論高價或低廉的食品,一律都出現同樣的毒物反應,
當價格無法再是篩選食品的標準,
當廠商不再是以食品安全為優先,
則食品該怎麼選才安全,看來也只有自求多福了...
總歸還是一句話,若真要無毒養生的飲食,
則要吃進去的,是"食物",而不是"食品",
兩者間的差別在於:
食物首重的是新鮮,
而食品所遵循的,則是資本主義下的銷售法則.
(鮮度轉化為賞味期...
當某些食材在一般保存下僅能有數天的鮮度時,
食品卻往往有著數月的賞味期,
其間的差異,大概明眼人都能知曉了吧!!)
(這兩天又看到這則新聞,想不到超商的冰品,居然可以維持兩小時不化,
據說是加入了許多乳化劑與黏稠劑所致,吃多了恐怕又會傷肝傷腎,
真佩服台灣還真是人人都是無敵鐵金肝,
更不意外台灣的洗腎病患是全球第一了,
因為...其來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