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曾經當過學生的你我,想必都有過類似的經驗:
有時候老師在台上講課,或因著下節課有考試,抑或是對該堂課的興趣不大,
自己可能會把自己想看的書,抑或想做的事,遮遮掩掩的放在該堂課本的下方.
當學生的時候,總以為自己的掩飾技巧很高超,老師都不會發現...
不過呢...最近轉換了位置,當了老師站在台上,
往下一看,想起了過去學生時代的那點小聰明,
還真是不禁莞爾一笑,其實,當你站在講台上時,
台下學生的一舉一動,說實在當老師的都仔仔細細的看在眼裡呢...
真的是遮也遮不住的.
對於類似學生不怎麼專心的事,不同老師有不同的處理態度與方式,
過去有些老師會丟粉筆,丟板擦,這是我覺得最糟糕的示範,
對於學生的自尊,是一種絕對的傷害,
有那麼點像是惱羞成怒的自我發洩感.
對此,我還是會以比較自省的態度來面對,
記得碩士班的時候,有一位學識淵博的教授就曾自信的說:
學生上課不專心,那是老師的責任阿,
一定是老師教得太爛,讓學生感覺上課太無聊...
再則,其實學生懂得遮遮掩掩,某種程度,
其實代表著他們還是重視這個老師的權威的,
就像過去教授說的:
學生打瞌睡,直接趴著睡,跟啄龜(台語)睡著的情況又有不同:
趴著睡,根本是不尊重老師;而想睡硬撐著,代表他還是重視該堂課程的.
恩...現在聽起來,倒覺得真是相當貼切.
最後,其實當老師們的,不妨也可以試著去回想一下自己的國高中時代,
是不是也曾經在課堂上如此遮掩,有過同樣的行為呢?
如果有,既然自己當年也如是做,
又怎麼能用雙重標準,來說著學生的不是呢?
說穿了,這一切或也只是莘莘學子的成長軌跡,以及共通的校園記憶罷了!
引申到社會與政治層面,我們常會批評某些政治人物:
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
乍聽,頗有道理,畢竟一個人的標準怎麼可以昨是而今非呢?
但倘若我們能夠再進一步的去思考,
就像學生上課不專心的情況:
當學生的時候,從台下看台上,總以為沒人會發現;
但當老師的時候,從台上往台下看,才知道當年的想法直是天真...
政治人物阿,隨著職位的轉換,
所能夠看到的資訊,所必須關注的面向,
也都將隨著位子的高度,而有著程度上的差異,
當政治人物看到更多,以及考量更多層面的影響時,
自然所做出的決策,與過去以管窺天的局部視野,
絕對會有著截然不同的變化,
某種程度,這或許只是一種因資訊而隨之脈動的決策因應,
而非一般與論下所說"換位子,換腦袋"的類似背信之舉.
試想,相對的,假若某個政治人物,
在資訊未盡完全,與資訊完全公開後,其主張始終如一,
說好聽的,可能是信守承諾,
但更有可能的,其實是一意孤行,不知變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