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於美國電影評論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

打破新鮮度排名的最高評價,是不是過譽,我想影迷們自有定見。

就個人的感覺,電影雖然沒有著太高潮迭起的情節鋪陳,整體故事也不脫典型的少女成長基調;

但其中對於孩子從極度叛逆的狀態,直到衍生出備感倦鳥知返的思鄉情懷,刻劃得入木三分,

復以在處理父母與子女的代間教養問題上,也有著精湛的著墨,

皆讓本片做為指點青少年成長迷途的典範,更顯得恰如其分。

我想,或許是出於這些優秀的特質,讓該片得以榮登爛番茄的史上最佳殊榮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一名居住在加州沙加緬度的高三生克莉絲汀,就讀的是相對傳統保守的天主教高中,

未來因著家庭與經濟因素,母親期盼著她能夠繼續在社區附近就讀大學。

但克莉絲汀卻從不這麼想,一心渴望著以冒險的精神,親自去感受各種新體驗的她,

希冀朝著自己感興趣的表演藝術前進,並期待著能夠遠赴東岸紐約唸大學,離開自己早已厭倦的環境。

期間在歷經著愛情挫折,友情分合,以及性愛初體驗等必經的成長歷程後,

在父親的支持下,終於獲得前往紐約求學的機會。

臨去當下,看不到她對於家鄉的眷戀,毅然決然的想著飛出去的世界有多麼美好,

但隨著日子的推移,當她不經意地聽到了昔日所厭倦的聖歌,踏入自己曾經厭惡的教堂,

卻又不禁萬般的懷念起昔日家鄉的美好,以及父母耳提面命的關愛,

最終秉持著思鄉心切的情懷,駕著車,踏上回家的迢迢長路。

雖然未言明克莉絲汀是否持續在異鄉追夢,

但從其心境轉折當中,對家鄉從憎惡到想念,相信在影迷心目中,已然有了清晰的答案。

 

坦白說,本片從片名開始,就相當吻合著故事的意旨,將"淑女鳥"(Lady Bird)分開來解析:

淑女(Lady)是家長,乃至於社會,對於女孩道德正確的應然稱謂,

凡是合乎著約定俗成的規約者,才有資格被稱作為"淑女",象徵的是源自於長輩的傳統價值。

鳥(Bird)代表的則是飛翔,無疑描繪的是正值青春期少女的當下渴望,

渴望著跳脫出既有的種種窠臼,逃離著父母干涉個人行為與隱私的舉措,

一心一意的,只想突破著長輩預先框定好的"淑女"框架。

如此兩極化的代間價值衝突,正是電影所期欲點出的焦點所在。

 

電影中,克莉絲汀稱呼自己為"Lady Bird",暗喻著其人乃正處於傳統與前衛之間的折衝:

底心中,她固然試著想要扮演好"淑女"的角色,但當層層的道德規約將之淹沒之後,

更想做的,是成為一隻翱翔於天際的鳥兒,做自己真正想成為的那個她。

(克莉絲汀遊走於傳統與前衛價值的例證,可以從她的守貞觀念窺見:

 儘管對所有教條式的道德規範,盡皆一昧的抵制抗拒,看似前衛時尚的她,

 卻還滿心期待著作為處女的自己,能夠找到同為處男的對象,共同經歷彼此的第一次,

 足見在身體的自主權方面,相對的還是站在了何其傳統的價值觀上。)

這樣的心思,在一段與母親的對話中,可以獲得印證:

母親滿心的期待著克莉絲汀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但克莉絲汀卻斬釘截鐵的告訴母親,眼前的她,已經是最好的呈現了。

換言之,作為子女的,並不是不想要去滿足長輩們的期待,

而是往往在竭盡努力過後,發覺到這已經是最佳的極限了,儘管距離父母的願望還相當遙遠,

但人的潛能就只有這樣,繼續要求的結果,最終恐只能選擇逃離一途。

作為父母的,面對著子女成長時的表現,可得要審慎的因應,

一昧的追求超越顛峰絕非正解,如何能夠適才適所,才是真正合宜的期許。

 

然而,站在父母的立場析之,一如片頭所秀出的箴言:

"Anybody who talks about California hedonism

  has never spent a Christmas in Sacramento"

("任何談論加州享樂主義的人們,從來就不曾在沙加緬度過聖誕節")

(個人解讀,此番話頗有希冀平反傳統價值的意味,

 在當代大眾一昧褒揚著享樂主義的情境下,傳統價值或許看來守舊平庸;

 但一旦您願意實際的去接觸與感受之,便能夠深刻的體悟到其中帶給人們的一種安定感,

 那絕對是其他價值體系所無法給予的踏實。)

當你從來沒有過站在對方立場思考,感受著對方所承載的身心壓力,

是不可能會體悟其人的憂愁與煩惱的。

子女經常喜歡抱怨不被了解,但事實上,自己又真正了解父母多少呢?

相信每個家庭都曾經面臨過電影中的代間爭執:

當母親說著養孩子的龐大花費云云,

子女往往毫不在乎的以"給我一個數字,將來賺錢全還給你"的輕蔑態度來應對,

殊不知這聽在了辛勤工作,為養家餬口的母親耳裡,是多麼的椎心之痛啊!

這般的傲慢,相信只有真正踏入到社會,深刻的感受到賺錢養家真的不容易的當下,

才會完全醒悟到,昔日的自己是多麼的愚蠢,多麼的傷人吧!

 

孩子經常會以"誰叫你當初要生下我"這樣的說法來嘲諷父母的管教,

就像克莉絲汀揶揄演講者的母親可以不用生下她一般。

然而,誠然生產是個不可逆的過程,畢竟孩子無法重回母親的子宮,

但養育卻是可以有所抉擇的選項,做為父母的,大可以最低度的喙養來對待忤逆的子女。

顯然,當父母即便處在捉襟見肘之際,也尚且希冀竭盡所能的給予孩子最好的環境之際,

箇中所未曾明說的慈愛,早已表露無遺,真的何忍再用如此犀利的批判,給予絲毫的傷害麼?

面對著代間問題,易位思考,永遠都會是最佳的應對態度吧!

 

(竭誠邀請您加入我的粉絲頁,一起聊聊關於電影的二三事,謝謝!)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