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524十萬人群聚青島東路反國會擴權的活動,您+1了嗎?

抑或者您是屬於支持國會容有更強大監督力量的一員呢?

坦白說,聽著場外人是聲嘶力竭的怒吼,直陳藍白立委的不是,

一副要將黃、傅、韓三大罪犯活捉拿來祭旗似的,不禁有點感慨,

總覺得場內場外,形成一種強烈對比,突顯出當前台灣正面臨著「民主內戰」的問題。

場內,是剛獲得選民肯認的多數民意,進行著體制內的立法進程;

場外,是自認為站在多數民意的一方,義無反顧站出來捍衛立場的體制外群眾。

究竟哪個才是真正的民意,瞬時間成為耐人尋味的大哉問。

 

畢竟,論烙人來贊聲,藍白隨便叫個十萬人會沒有嗎?人多是否就能代表主流民意呢?

又或者,當下假若國會重新改選,綠營就真的有把握重返多數?

我想,雙方陣營都沒有百分百的把握吧!

基此,您或會深刻的感到一種無力感,

放眼當前台灣社會,好似就沒有一個說得準的政治規則可供依循。

民主社會中想當然爾的代議政治,在如今居然也成為可以被顛覆的制度,

但真的當國會多數不再被信任,接下來立法工作該如何進行,

總不能每一回都來個雙方動員大比拚,

宛若回到古希臘時代、用丟石頭來決定法案的准駁吧!

諸此議場內外的矛盾,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對抗,

無疑形成一種民主進程的危機,讓人民陷落至無所適從的境遇。

究其原因,與政黨政治在發展上的屬性混淆,脫離不了關係。

 

回到政治學的ABC,政黨的類型,分為:

使命型政黨(missionary parties)與掮客型政黨 (broker parties)。

使命型,顧名思義,就是信守著特定的意識型態,存在著最高指導原則,

增加選票或只是次要的任務,終極目標還是著重在實踐黨所訂立的使命,

諸如為建國目標而生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就是箇中典型。

而掮客型,講白了就是「選舉機器」,政黨本身的意識型態相對空泛,

沒有特定的我執立場,舉凡只要能在選戰中獲勝的政策,都可海納百川的接受,

民主國家基於選舉賦權的驅使,多半都屬於這一類別。

 

然而,台灣現階段最棘手的是,掮客型政黨出現了使命化的樣態。

當政策足以說服多數群眾支持、能夠在選戰中獲勝時,就行體制內的路線;

反之,一旦施政不如預期、人民普遍怨聲載道之際,

便開始祭出使命化的殺手鐧,循求體制外力量的奧援。

幾經頻繁的權力切換,傷害的不僅僅是制度的威信,更是腐蝕民主政治的根基。

 

回顧台灣自民主化以來,類似的情事,根本不曾間斷過。

先從近的來看,大家不覺得民進黨在各種政策論述上,

總歸到最後,都脫離不了「抗中保台」的基調麼?

反國會擴權是在反習近平、攸關食安與能源的公投是在守護台灣、

甚或幾次地方與總統大選,中國因素都成為最終的決勝點。

顯然的,這是逼迫選民在意識型態上進行抉擇,而刻意忽略了各項政策上的良莠,

讓政黨單單援引使命化的手段,便能獲致掮客型政黨的目的。

畢竟,用愛國主義與民族情緒來動員,是再廉價不過的,

政黨自然樂此不疲、屢試不爽。

 

當然,再往遠的看,或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過去在國民黨執政時期、乃至於阿扁朝小野大的時代,

藍營所玩的,不也是同一套麼?

總是不厭其煩的在告訴選民,綠營如果拿到更大的權力,

「阿共就會攻過來」、「台灣經濟就會蕭條」……

極盡所能的操弄恐懼之能事,藉此希冀人們忘卻他們在執政的期間,是多麼的憨慢。

即便到了2024總統大選,一樣是如法炮製,不斷灌輸「賴清德當選就會引發戰爭」,

選戰變成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結果呢?賴當選了,戰爭有嗎?

 

綜言之,之所以點出以上的問題,

實乃有鑑於台灣當前的民主政治,已有走上不歸路的趨勢,令人憂心忡忡。

政黨政治就是責任政治,各政黨都有責任更理性的去說服大眾,尋求支持,

而非藉由情緒性的訴求、用使命式的動員來鼓動群眾,那絕對不是明智之舉。

就以本次的國會爭端為例,

藍白多數所提出的法案,真的都沒有毀憲亂政、侵害人民權利的疑慮麼?

整個立法進程中,真的完全合乎程序正義麼?

又或綠營所痛陳的沒有討論、法案內容黑箱,真的嗎?

所謂習近平指示藍白佔領國會,又是哪來的情資呢?

 

很多政黨間交相指責的問題癥結,其實只要願意動動手google一下,

又或者上立法院iVod瀏覽一下,都會得到解答。

但遺憾的是,當藍綠白各自的支持者,都只願意相信政黨所告訴你的版本時,

儼然把政黨使命,內化至個人心底的民主DNA,

聽不進對方的聲音,讓本可理性論辯的政策淪為零和遊戲,

那絕對是台灣當前最棘手的民主危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