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德走向法治,向來是社會變遷的既定軌跡,
隨著民智的開化,過往被認為是著毋庸議的倫理規範,
逐漸在論理的過程中遭到汰換,迎來一切以法律作為行為規約的生活模式。
然而,整個社會轉型歷程能否順利達標,端賴更多條件的相輔相成方能達致,
其中,經濟便是箇中最重要的附加條件之一。
假若在走向現代化法治社會的同時,
人民的經濟條件與生活水平普遍沒能與時俱進的跟上,
則縱有完善的法律規章,亦無法彰顯維繫社會正義的功能。
畢竟掩蓋在惡劣經濟情境下的,
將是滿滿向金錢妥協的貪腐樣態,而印度,就是當中的典型。
隨著資訊產業的發展,印度的經濟十幾年來儕身大國之列,
然十幾億人口未能雨露均霑的結果,造成國內社會貧富差距極為懸殊,
天堂與地獄的生活樣態,共存於同一個空間下,
讓金錢成為階級行使特權的最佳工具。
【正義】是甚麼?
尋常的法治社會,答案很清楚,
以同一套法律規範,套用到每一位公民身上,
讓相同行為處以相應的罰則,就是正義。
然而,對諸如印度該等社會而言,
那些赤貧的人民真循著法律討回了公道又如何,最終還不是過得苦哈哈。
倘若彼此願意在法律之前妥協,用鉅額賠償金來私了官司,
上層加害者免除牢獄之災,底層被害者得以改善生活境遇,
不就可以達到兩全其美的結果麼?
然而,當【用錢解決】成為王道,
法治社會的底蘊,基本上是呈現崩解的,
如何法律被賦予的絕對正義重新歸來,
頗為諷刺的是,最終卻必須回歸到最根本的道德訴求。
唯有在個人良心發現、身受良心譴責而無法自拔的情境下,
突破由金錢所交織的沉疴,才有看見曙光的可能。
所以說,在社會從傳統變遷至現代化的歷程中,
任何甚麼陳腐守舊、不符科學論理的規範,都可以予以摒棄,
唯獨那同樣觸不可及【良知】,勢有必要被妥善的留存下來,
藉以作為往後社會面臨體制失靈時的保險栓,
好使人們在頓失依循之際,容有值得相信的堅實價值。
本片以一樁交通意外為引子,
寫實的揭露印度社會法治表象下的各種黑暗面。
當尊榮華貴的名主播,撞到赤貧的家傭女兒,
經濟條件的懸殊,致使整起事件被揭露的過程中,
從警方、目擊者、鍥而不捨的記者、乃至於被害者家屬,
每個人都不是從法律的正義觀點出發,
而是掂量著自身的經濟境遇,將所知線索轉化成索賄的條件,
讓主播看似只要願意花點錢,就能夠擺平整起官司。
若非最終肇事當事人良心發現,主動決定出面投案,
恐怕整起案件就會被埋沒在金錢競逐的遊戲當中。
所以說,形而上、訴諸自我內心的道德良知,真的不重要麼?
真的只是拘禁自由的窠臼麼?
顯然,即便在法治昌明的當代社會,仍有被細細思量的必要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