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JPG

撇去喪心病狂的極端案例,父母心總是希冀將最好的留給孩子,

礙於現實因素,或許可茲選擇的路徑相對有限,

但即便是逆境下的選擇,如何給予相對優質的道路,始終是不變的初衷。

但作為孩子的,起初總是不明白,

有所成就歸諸於己,遭遇挫折便將過錯歸咎於環境因素,

或感慨物質生活的匱乏,或抱怨父母吝於陪伴,

總之千錯萬錯,就是自己沒錯,

怨懟陌離著彼此,也讓親情關係越形淡泊。

 

直到踏入了社會,表象的事態看多了,對物質的刺激相對無感,

反倒是屢屢在情場或職場中跌跌撞撞,內心不時受到傷痕般的激盪,

希冀尋求堅實的慰藉之際,才會驀然的察覺到:

血緣所連結起的親情,絕對不僅僅是彼此共同生活的表象,

更多藉由家庭倫理所建構的無形價值,

無意識間構築著永恆的避風港,始終企盼著遊子歸來團聚的溫馨。

那樣的親情呼喚,不存在賞味期限,

多少年過去後,只要仍舊心繫著彼此,則相逢永遠不嫌晚。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描述長期遭受父親家庭暴力的三名孩子,

儘管明知父親暴戾的性格,但日子一久,

早已內化為成長中的必然,總覺得被暴力對待後、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一家仍舊維持著表面的和樂。

然而,看在眼裡的母親,捨不得孩子飽受拳腳對待,

索性撞死丈夫,並在自首前告訴孩子們:

「你們終於可以自由的成為想做的人」,之後便音訊杳無。

 

可惜,故事並未如母親所預期的發展,

三名孩子在頓失父母的依靠後,雖仰賴著留下來的車行人脈維生,

但缺乏至親陪伴的陰影,終究還是揮之不去的夢魘,

最終沒人達至曾經自我許諾的願望。

十五年後,母親突然歸來,眾人顯得措手不及,

不知如何面對這個既陌生、卻又該親暱的家人,

甚或擔任記者的雄二,還撰文批評母親的「聖母」假象,

直斥當年撞死父親的荒謬,並直白點出一家人早已形同陌路。

 

這一切陌離情景,做母親的早已料到,

深知或許無法取得孩子們的原諒,但仍舊希冀在接續有限的歲月中,

扮演好媽媽的角色,藉以重時遺失的親子時光。

血緣終究帶有著莫名的魔力,

三個孩子重新在媽媽身上,找回往昔的慈愛滋潤,

本以註定宛若浮萍漂泊的靈魂,頓時也有了回家的感覺,

最終一家人重歸於好,不再禁錮於那個不想再被憶及的人倫傷痕。

 

綜觀全劇的演繹,母親弒夫護兒的作為,

究竟是聖母的光輝?還是不負責任的私刑正義?無疑是論辯的焦點。

起初,孩子們不懂,天真的以為只要維繫著家庭運作,

被暴力相向沒甚麼大不了,咬緊牙關也就過去了。

殊不知,家教是會遺傳的,從小生長在家暴的家庭中,

長大成家後,暴力亦將成為家庭的不安定因子,

一如電影中的雄大,就是最好的例子。

 

母親選擇以極端的方式手刃丈夫,或許正是企盼著暴力不再遞延,

還給孩子一個健全的成長空間。

惟可惜的是,殺人監禁的無奈,讓她沒能繼續的陪伴子女走下去,

在親情的關懷上顯得未盡全功。

然而,若是細細忖度媽媽當初何以如此的初衷,

就會深刻的理解,那份純粹的慈愛,還是無可取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