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擬真的A.I.機器人如何蛻變成真實的人類,
迄今仍是科學家們所致力研究的待解問題。
然而,經過相關電影的演繹,各方立論的匯流之下,
似乎導引出一個哲學層次上的指涉:
"唯有當人工智慧得以擺脫既定程式排程的井然有序,
藉以讓思考更為渾沌、更趨隨機性的無法預測,
則其在意識界定上,才可堪稱為是具備真實性格的人。"
至於如何達致這樣的境界,
不同電影下的想像,則提供著視角差異化的解答。
就本片而言,透過人工智慧自我否證的歷程,
去窮盡記憶儲存空間中的所有情境,
在退無可退的窘境之下,啟動自我毀滅的程序,
自此才能擺脫附加在其上的人為因子,
蛻變成為具有血性的人類存在。
儘管人性在這樣的自爆過程中,
僅僅是宛若曇花一現般的乍現,
誘發的同時,瞬間也就隨之毀滅而消逝,
但對於箇中相關人的情感層面而言,
那份彼此間存在著的愛,卻是真實且永恆的。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太空人Milutin在執行太空任務的同時,
為免其在執行勤務中有所情緒上的波動,引致影響任務順利進行,
於是搭配一名機器人Nimani伴隨其在太空船中,
隨時透過設計好的情緒控管模式,來紓緩Milutin的心情。
因著Nimani是根據Milutin的偏好客製化製成,
讓Milutin一見鍾情,在登上太空船的初期,
就開啟一連串的性愛模式,在Nimani身上極盡所能的循求歡愉,
甚至以強暴的行徑,來滿足其對於女人的獸慾。
繼而,隨著兩人相處日深,Milutin對Nimani也動了真感情,
開始有了將其變成真人的期待。
於是,Milutin設法卸載了讓Nimani得以運行的作業系統,
使她的行為不再根據既定的程式,
僅僅剩下曾經與人類實際互動的經驗,儲存在資料庫當中,
成為其可茲依循的僅有資訊。
但卸載的結果,讓Nimani不再事事順從Milutin,
這讓Milutin反而陷入一種抑鬱的情緒之中。
眼看著Milutin悲傷卻絲毫使不上力的情況下,
Nimani掃描了自己過往的交往經驗,
發現沒有相應的行為參考可供依循,最終僅能啟動自爆模式,
在完結自己之前,流下了象徵變成真人的一滴眼淚...
電影的發想劇情頗佳,起初看似在進行一場關於人類本性的試驗,
諸如在沒有任何前提預設下,具有主宰性的個人,
將如何去處置宛若奴隸一般的異性機器人。
但可惜的是,隨著故事的進行,情節似乎越趨虎頭蛇尾,
讓電影回歸到人工智慧如何進階至真人的實驗,流於泛泛之論收場。
儘管如此,片中對於人工智慧的分野,還是頗具有新意,
其將人工智慧區分為二:
一是程式設計師所預載的作業系統,
提供其外顯行為的排序之用;
另一則是人工智慧在歷經與人類互動交往過程中,
所自我彙整的經驗資訊,用以建構自我的人格觀,
使其更像是人類般的存在。
但不論如何,前述的內外兩種記憶儲存,
終究都是分門別類的排程,縱使獲取了再多的樣本數據,
也都擺脫不了既定流程的命定。
唯有在發生無可匹配的情境之後,
當作業系統喪失,無法將之儲存為新的經驗,
又其在經驗資料庫中遍尋不著相似的人格反映時,
自我否證質疑的結果,才能讓機器秩序從此崩潰,
迸發出屬於人類的真實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