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比爾街的沉默.JPG

深刻描繪著美國黑人遭受白人不平等對待的劇作,

藉由掌握執法權限的優勢地位,公報私仇的手段,

白人得以逕自的以莫須有的罪名,

加諸在其所欲報復的黑人身上,將之構陷入罪。

 

無形中成為一種寒蟬效應,加深黑人族群的恐懼,

著實對於白人權威的絕對性,更加不敢挑戰。

那是活在過往歲月下、美國黑人的真實境遇,

透過觀影的體會,尚且能夠感受其中令人不寒而慄的肅殺之氣,

也難怪電影在片頭之初其強調著:

比爾街儘管位於新紐奧良的一條街道,

但卻是象徵著那個壓迫年代中、黑人種族堪憐的處境,

藉由本片冀望提醒著世人,讓相同的憾事切莫再重演。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故事描述70年代紐約的黑人社區哈萊姆區的故事,

年輕人芬尼(Fonny)和蒂什(Tish)彼此相戀,

但芬尼卻因為一樁強姦案被捕入獄,徒留下懷孕的蒂什,

堅信芬尼的無辜,堅強到處奔走為其官司平反做準備。

過程中,蒂什面對著夫家的不認同、不在場證人的龜縮、

被害者不願更改供詞等困境,陷入到天人交戰的疲憊之中。

最終對芬尼案情的推論,應是其在得罪了白人警察後,

為了構陷其入獄,以威逼利誘的手段,

促使真實發生強姦案的被害者,出面指控芬尼為加害人,

讓他百口莫辯,只能無奈的入監服刑,

呈現出黑人當時面對的白人的濫權,是多麼的弱勢待援。

 

走過那段因種族歧視而起的司法黑暗期,

如今在黑白平權的思潮下,類似的情事自然不可能存在。

然而,平權目標真的達到了嗎?人際間從此不再有歧視了嗎?

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在黑人獲得實質解放、達致公民權的平等之後,

您或許會發現,歧視其實並不在於形於外的膚色,

而往往內含於個人內心對於族群認同的價值之上。

一如劇中芬尼家人對於蒂什的鄙視,

儘管同為黑人,甚至雙方私交甚篤的情況下,

尚且都基於社會地位上的差異,而有種居高臨下的蔑視;

再對照芬尼與蒂什在戀愛過程中,

所得之的貴人相助,卻都是來自於白人的無私恩惠。

兩相比較,呈現出人際間最為可悲的情景,

就是被自己人給捅刀的無奈。

 

倘若以為膚色與人種的自由解放,

就能夠達致社會的實質平等,只能說那實在是好傻好天真,

畢竟擺在身體特徵之上的藩籬,是更難以跨越的貧富差距。

無論出身在何種族群,社會地位是高或低,

大家都想著往上爬,希冀獲得更高的階級,以便於掌控更多的權力。

人們或總是天真的認為,當出身於下層階級的人們搏取上位之後,

必然會基於同理心的趨勢,未曾為同類的族群謀取更大的福利。

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一旦翻身穩居上層階級後,

自然的心向著更為優勢的認同,認定自己本該屬於上位階級,

而忘卻自我的出身,甚至進一步對下層抱以否定的態度。

您或可以道德批判的角度,將之譴責為勢利的舉措,

但這樣的價值認同,其存在卻也是不掙的事實,

只能說後天資本制度下所築起的這道藩籬,

比較起先天遺傳上的特徵差異,顯然更加棘手難解。

 

*本片中飾演蒂什母親的蕾吉娜金恩(Regina King),

甫榮獲本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的肯定,

喜歡她的影迷們都該來欣賞其劇中的精湛演出。

不過呢,或許未能對當時美國黑人所身處的境遇,

有著百分百的情境投射,坦白說觀影當下,

多少感到有那麼點沉悶,並不具有一般商業電影的娛樂性。

以上,提供給大家做個觀影前的參考。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