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記得大學時期在修讀法學概論,講到了民法繼承篇時,
教授提到了"特留分"的設計,該立法意旨所抱持的論點在於:
財產表面上看似由家中的工作者所掙得,
但這不代表著其他家庭成員在該財產當中毫無貢獻。
諸如父親若為家中經濟來源,
母親可能當個稱職的家庭主婦,
將整個家中大小事打理得有條不紊;
而孩子們呢,則在行事上循規蹈矩,
未曾在成長過程中給父母添亂。
這些家中的穩定因子,都是讓父親容有餘裕、
在無後顧之憂的前提下,去衝刺自己的事業,
自然對於其所掙得的財產,也有著合理的所有權才是。
由此可知,即便在個人主義當道的現代,
以家庭作為生命共同體的觀點,依舊蔚為主流詮釋。
不單單是財產所有權,其實在更多的層面,
都可以窺見諸此的生命共同體影子。
以本片所探討的吸毒案例來說:
兒子吸毒,所影響的層面,
絕對不是當事人"一句一人做事一人當"所得以承擔。
除了可能拖垮家中經濟、對手足做出負面示範、
招惹仇家上門報復等令人痛苦不堪的境遇外;
最為煎熬的,是彼此所無法割捨的血緣關係,
讓作為父母的,即便眼見孩子醉生夢死的吸食毒品的頹廢貌,
尚且都還無法說出輕言放棄的氣餒話,
依然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的,去等待著渺茫的救贖到來,
或許直到孩子逝去的那一刻,都不可能鬆手。
那種等待中的絕望感,教人如何去承受呢?
回過頭來觀照身為父母的心情,
除了想方設法的希冀孩子回頭是岸外,
其實心下存在著更多的情緒,是源自於對自身的責難。
畢竟,孩子的成長歷程,多少係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所致,
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父母難免都會回顧自己的教育方式,
以及檢討在家庭互動之間,給予孩子甚麼樣的感受。
其中若真存有著道德規範下所不被容許的情事,
諸如電影中所提到的離婚,抑或一時不察下使其藥物上癮,
則往往會很先入為主的、便將其作為偏差行為下的主因,
據此對自己當初的抉擇感到抱歉,
心下對孩子則衍生出滿滿的愧疚。
換言之,面對著吸毒的孩子,
與其說父母費盡心思的希冀矯正其錯誤行為,
其實更為深沉的意涵,
乃在於設法對自我的罪惡感,找到救贖的出口。
正因著如此剪不斷、理還亂的錯綜關係,
讓家庭成員之間,永遠都不可能遺世獨立的存在;
在彼此身心靈皆利害相關的前提下,
唯有讓這個生命共同體獲得向上提升的渠道,
則個人也才能從中體現到幸福的可能。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在勒戒所進行戒毒療程的班恩(盧卡斯海吉斯 飾),
在聖誕節前夕,不顧院所評估不宜出院的意見,
逕自回到家中,希冀與家人團聚。
或許因著過往班恩吸毒的印象太過痛苦,
致使作為母親的荷莉(茱莉亞羅勃茲 飾),
始終亦步亦趨的跟在其身旁,深怕有任何閃失,
會讓他再與毒品沾上邊,讓自己陷入到精神緊繃的狀態。
很幸運地度過了片刻美好時光,卻在出遊回家後,
發現遭到入屋行竊、班恩最珍視的小狗失蹤。
根據種種跡象研判,班恩深知是過去的藥頭所為,
他希望能夠在不連累家人的情況下,
獨自一人前往將小狗安全帶回,
藉以聊表自己對於家中尚存有一份責任感。
就在幫藥頭做完一宗買賣之後,
藥頭不但將小狗交還,同時還給班恩一包毒品,
拗不住對毒品的渴望,
班恩終於還是屈服在邪惡勢力之下,
再次沾染毒品,讓自己陷入昏迷的狀態。
即便如此,費盡千辛萬苦找到班恩的荷莉,
看著昏迷的孩子,最終還是選擇用藥品喚醒他,
準備繼續陪其度過戒毒歷程,永不放棄。
相信這部電影,多少會與拿來跟幾乎同期上映的
就我的觀後感而言,儘管講述著相同的情境,
亦即父母陪伴孩子走過戒毒療程的心路歷程;
兩部電影都深刻的描繪著作為父母的心情,
時而憤怒、時而自責,為的...
都只是希冀看到孩子能夠再站起來,
回到童年時期的那份純真,
就這個面向的詮釋,雙方可說是不分軒輊。
不過,本片比起"美麗男孩"更勝一籌的,
在於對孩子角色的心境描繪。
"美麗男孩"當中的孩子,未曾檢討過自己的謬誤行徑,
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擴大自己的毒癮,
最終走向連摯愛的家人都不願再出手協助的自我毀滅一途,
那已然是一種無可救藥的墮落。
相反的,本片的班恩,打從返家之初,
就期待著重新獲得家人的肯認,
心中所存有的,是一份重新做人的光明嚮往;
縱然最終重新染毒,
那也是在基於證明自己可以為家人做些甚麼事的前提下,
再次禁不住誘惑所致,積極向善的初衷,還是令人憐惜,
又教人如何捨得輕易放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