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女人.JPG

透過復刻70年代百貨公司的榮景,

從中突顯著澳大利亞當時所面臨多元文化交薈的錯綜複雜。

澳大利亞原居民與歐洲新移民之間在文化認知上的歧異:

一個認為對方是遭逢戰亂迫遷的難民,徒然不知亡國之痛令人匪夷所思;

另一則挾帶著歐洲時尚風格自居,對於在地的文化荒蕪備覺不可思議。

彼此間各持己見的我執如何相互融合,激盪出嶄新屬於澳洲移民熔爐的新特色,

儼然是當時最重要的課題所在。

 

電影藉由百貨公司做為演繹素材,可謂之相當貼切,

除了百貨內匯集著來自全球時尚界的菁華,象徵著多重文化的交錯外,

商店內所用以銷售的訂價策略,正好得以用來譬喻文化融合的最適途徑:

兩個相異文化之間,就像是銷售員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

一件全新商品的推出,起初可能認知為高檔貨,訂價水平相對高檔;

然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陳列後,發現熱門程度似乎不若自我的想像,

因而按時程的依序掛上促銷折扣的優惠。

直到價格得以符合消費者心目中的甜蜜點,願意出手掏錢購買時,

則該商品真正的價值,從而也才能夠獲得確立。

 

相仿的道理,以劇中的歐洲新移民與澳洲原居民為例,

新移民認為原居民粗鄙無知,而原居民則覺得新移民傲慢自大,

在尚未存有交集之前,彼此可能陷入到相互敵視的狀態。

一如我們看著櫥窗中的高價商品,單單從價格的高不可攀,

難免都會存有著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

但是,當一方開始進入到購買的過程,在交涉議價當中,

對於該商品何以會訂出此等價格,將有著更為清晰的了解;

於是乎,在了解過後,根據自我的價值認知,

彼此透過相互討價還價,當購買行為確定發生,

便表示著最終的售價為雙方所接受,也就是達成了價值上的共識。

文化亦乎如此,兩造透過深入交往的渠道,

體會彼此所抱持的文化我執後,終將不再僅止於遠處觀望,

而是能夠起到互相交流、去蕪存菁的功能,

最終取得一定程度的默契,讓雙方得以取得認同上的共識。

 

電影以七零年代澳大利亞的古德(GOODES)百貨公司為背景,

從三名櫃姐的生活點滴當中,勾勒出跨越文化藩籬的意象。

如此的藩籬,事實上不僅僅存在於文化層面,

舉凡人際間的彼此、甚或是夫妻相處下的關係,

不乏也都有著類似難以跨越的鴻溝。

解決之道,絕對不只是在櫥窗前方佇足,自我想像著商品的高不可攀,

而是應該付諸行動的上前詢價,藉以確切的知悉商品的各項資訊。

或許當前的價格並不符合自己購買的出手點,

但一次、兩次...歷經數回的等待與交涉,總是不會空手而回的。

換言之,最重要的是踏出詢價的第一步,

從而與商品之間,才會開始有所交流,

這也是文化交薈最重要的過程所在。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