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特戴蒙的經典成名作之一"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敘述一名具有模仿他人才能的同性戀者,在富商的請託下,
前往義大利說服兒子回家,但卻因求愛遭拒,而將之殺害,
並且憑藉著一己模仿的天賦,順勢的取代對方的身份。
沒想到,原來"雷普利症候群"竟然也是心理學中的專有名詞,
(此為電影之引述,但實際上似乎google不到相關的文獻資料)
乃指一種渴望著博取上位的心理欲求,
見到比起自我更加優勢地位的目標,
便希冀透過各種不擇手段的方式,
極盡所能滿足取而代之的慾望,
引致於最終自己也無法辨別生活中的虛實,
本質上是一種人格障礙。
(此定義某種程度與"天才雷普利"的情節相仿,
最終都是取代自己欣羨的目標,過著更為理想的人生。)
人們總是只看到他人光鮮亮麗的一面,
我個人比較納悶的是:所謂的"優勢地位",該如何去界定呢?
就通俗的定義而言,應該同"人生勝利組"的意義相仿,
指的是家財萬貫的那種經濟優勢。
但是,從來沒有人可以是一步登天的,
縱使是承繼家族財富的富二代,
其內心也不免承載著接班的壓力,
以及眾人咸以垂手可得般的輕蔑、來看待自己得來不易的成果。
倘若知悉了這些優勢背後所付出的心理或身體上的一切成本,
真的還會認為那是值得欣羨的目標嗎?
答案,我不敢做截然是非的決斷,
但可以確知的是,倘若您的答案是肯定的,
則那根本稱不上是種人格缺陷,
而是純粹的虛榮心作祟而已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罹患雷普利症候群的佳恩,偶遇久未見面的高中同學恩婷,
恩婷有個美滿幸福的家庭,看得目前仍然形單影隻的佳恩十分羨慕,
不禁讓佳恩憶起當年,也曾經暗戀過恩婷的老公,妒火於是油然而生。
在恩婷佳中保姆因故出缺的情況下,佳恩自告奮勇的願意接下這份工作,
從而進到恩婷家中,展開一連串期欲鳩佔鵲巢的行動。
故事本身的發想極佳,只可惜電影太過著重於表象的驚悚元素,
讓全片流於不間斷的謀殺伎倆,缺乏著對雷普利症候群的深刻描繪,
亦未能針對佳恩與恩婷間的過往歲月,有更多篇幅的解說,
使得最初期盼著藉此有著高潮迭起劇情的冀望落空,
在情節上也就顯得有些落入俗套了。
倒是對比著佳恩的狡詐,恩婷未免顯得好傻好天真,
佳恩期欲取代自己的意圖都如此清晰了,
恩婷居然還為其辯護,一副被曚在鼓裡的無知貌,
完全沒有著女人與生俱來的直覺,根本就不合理。
無奈的是,類似的電影總是少不了這樣的傻女人,
否則壞女人的計謀也就無法順勢得逞了,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