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哪個父母,會不要自己的孩子?"
在正常的情境下,確實沒有,畢竟父母愛孩子是出於天性,
誰都期待著孩子可以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下成長,
又怎麼可能會逕自捨棄呢?
然而,當孩子不再容有健康長大的機會,
當眼下最冀望的期待成空,在看不到未來的情況下,
讓他隨風飄逝的念頭,不自覺的便會長存於心中。
從道德的角度來看,悖離了父母稟賦的天性,
輕言放棄尚且在生存邊緣掙扎的孩子,
自然是一種無可饒恕的罪過;
但倘若想及了孩子此後的成長歷程,
勢必將遭遇到現實社會各種無情的歧視與不友善,
在早已預知其人註定是個悲劇的前提下,
倒不如在早先了結他的生命,藉以免去接踵而來的痛苦。
如是的初衷,反倒讓狠心成為一種救贖,
讓罪孽由父母承擔,以早逝成全孩子一生的圓滿,
試問我們又何忍去苛責呢?
類似的爭辯,用孕婦的產檢來做為譬喻,就更能體會了:
拜生物科技發展所賜,
當代產前檢查已經能夠針對所有23對染色體進行比對,
精準程度,已可以檢測近百種遺傳性疾病。
倘若檢測發現,胎兒具有高度機率罹患某種致命性的遺傳基因,
未來恐會影響其發育成長,則尚存在著墮胎機會的您,
會做甚麼樣的決定呢?
有一派人會認為,生命是無價的,
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剝奪他人生命,
更況檢測只是一種或然率,
也許生下來之後,會是健康無虞也說不定。
然而,健康的生命,是可以立基在機率性的博弈基礎麼?
或許我們確實沒有權利去剝奪生命,
但倘若因此製造出本可避免的悲劇,
又豈是倡言人權之士所樂見的呢?
終相信多數人遭遇到類似情境時,會選擇終結胎兒的生命,
因為殘缺在現實社會當中,從來都不會是帶有美感的,
社會只是奠基在正常人的思維去發想的,
縱使存在著為殘缺所設立的機制,
往往也會同真實的境遇相互扞格,
讓當事人頗有不如歸去的慨歎。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的主軸相當明確,敘述一名曾經遭到棄養的先天性殘疾孩子江萌,
在國家的認養制度下,由認養人一手扶養長大,
成年後在福利院工作,負責類似案例的家庭訪查。
某一天,江萌在醫院目睹一名與其罹患同樣病徵的嬰兒,
其父親聽到需要開刀治療,隨即拒絕醫師建議,決定帶著嬰兒返家。
江萌對此深不以為然,畢竟自己都順利的治癒了,
覺得何以該名父親要剝奪孩子的生存權,
因此鍥而不捨的央求孩子父親讓他開刀。
父親語重心長的表示,
自己比誰都愛這個孩子,你們口口聲聲說要拯救這個孩子,
但你們有想過他的以後嗎?他沒有以後了...
既然可以預期未來都是黑暗的,為何還要讓孩子受這種苦呢?
最終,孩子開了刀,果不其然,沒多久就過世了...
故事中,沒有對錯,有的只是對殘缺的生命,留有無盡的遺憾!
片中另個引發省思的,是針對中國的寄養制度而來:
一如對於寵物的認養制度相仿,中國對於先天性疾病的棄嬰,
也建置類似的制度,藉以解決每年近百萬缺陷兒誕生的社會問題。
該制度讓有意願養育缺陷兒的家庭,用毫無法律名分的寄養關係來處理,
寄養家庭收受國家的補助,幫助孩子成長到18歲,
成年後缺陷兒便必須離開家庭,回到社福機構。
之所以會存在如此的設計,截因於擔心涉及到繼承問題,
會讓家庭參與寄養計畫的誘因降低;
但同樣的,在不具有法律親子關係的肯認下,孩子也無須負責父母的終老,
讓彼此關係在成年之後,宛若陌路人般的毫無瓜葛。
這個制度,或許考慮周詳,方方面面都兼顧,
但卻唯獨少了點人性在其中。
人是有感情的,難道真以為呼喚著父母的背後,
僅僅只是為了繼承權的爭奪麼?
明明自己有能力奉養寄養父母終老,
卻得眼睜睜的看著彼此沒有法律關係,
只能逕自讓政府送他們到養老院了結生命,這合理嗎?
電影中,看著不少寄養家庭,
以申請補助為目的,苛刻缺陷兒的種種行徑,
再對比江萌的養母,雖同樣艱辛的生活,
卻含辛茹苦的將她養大,並且不捨其離開的情景,
親子關係在真情至性的互動間表露無遺,
誰能說她們不是親生的母女呢?
法律或許在血緣之下,築起了難以跨越的鴻溝,
但情感卻可以在彼岸架起了橋樑,更堅實的把愛緊密相連。
究竟人際之間,貴在名分還是感受,也許答案已經很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