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白話一點的說,就是大家熟悉的"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意思係指君主帝王並無所謂的"天命之選",沒有人天生就是來當皇帝的,

換言之,在人人都有機會的前提下,端賴誰夠努力,夠具實力,便可君臨天下.

這句話,在今時今日看來,好似無所感,但在過去帝制威權時期,

喊著喊著,可是要殺頭的呢...

至少電影中的韓信,就是秉持著這個信念,最終以謀反罪遭到處以極刑.

說來諷刺,被一個曾是共同呼口號的革命夥伴處死,

是悲劇,但卻也是自古皆然的無解命定...

即便到了當下的所謂"民主時代",

因著功高震主而遭到罷黜,遭卸甲的,還嫌少麼?

 

楚漢相爭,劉邦與項羽的對決,向來就是歷史電影所偏愛的取材,

相較於過往著重於劉邦崛起至項羽烏江自刎時期選擇,

本片乃將論述重點著重於劉邦稱帝後,

其對於昔日親密戰友(包括張良,蕭何,以及韓信)的猜忌與忌憚,

最終不是淡泊明志,就是以環頸示眾告終,令人不勝唏噓.

電影點出一個重要的政治關鍵,

在野時,大家同氣連枝,以"將相本無種"作為共同的征戰口號,

認為"能者得天下",而非以"世襲因循"代代相連.

但可笑的是,執政後,當真正掌握了無上的權力時,

心念...頓時轉變,能者得知的禪讓思維,轉變成血統傳承係屬必然,

而凡是有礙於世襲的因子,也就成為當政者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

韓信...就是這樣被認定為具有謀反之意而成為階下囚的:

因著相信共享天下的理念,因著認為分封齊王係屬正當,

顯然的功高震主,對於期欲建基永世王朝的劉邦,再無法見容彼此,

即便曾經是共險犯難的戰友,站在了權力的當口,也難以免除殺身之禍.

由此析之,歷經了幾千年來的歷史演進,對於人性,卻始終沒有絲毫的更易,

端看當下,"選前一個樣,選後變模樣",

在現今的民主政治當中,不也是幾近吻合的相似麼?

說好了全民政治,結果大權在握,還不是唯我獨尊,

甚或當一己即將卸任之際,尚積極地培養自己的接班人,

希冀個人的政治影響力,得以永續的經營下去.

不是說"民主"的麼?

為何現階段浮上政治檯面上的,

不是某某接班人?就是政治世家的政二代,政三代世襲?

這叫民主?徒具形式的樣態,真笑死人...

 

其次,電影中點出的另一個觀點,在於史書真偽性的質疑:

大家咸以為"歷史一如明鏡,得以鑑古知今".

但根據片中的情節發展,歷史反有點像是裝了濾鏡的美拍機,

篩掉了當政者所嫌惡的,留下的,只是歌功頌德,不容異己的文字.

如同電影對於"鴻門宴"公案所提出的質疑:

項羽帳外三百菁英衛隊,縱使項伯於帳內襄助劉邦,

也不足以使劉邦安全逃離宴會地,顯然在歷史文字之外的,

項羽的婦人之仁,以及韓信的居中幫忙,才是箇中的關鍵所在.

但基於史書的政治正確性,這些...就這樣地被遺忘在歷史的洪流中...

很是無奈的,每個年代無不質疑著前朝對於歷史編撰的真偽,

然而,當自己拿到了史書的詮釋權,

那種貶抑政敵,褒揚朋黨的扭曲,好似也就這般的無縫接軌了...

這或許正是為什麼,每每在改朝換代之後,

我們總是無感,因為,站在了自利的角度,誰來執政,說穿了都是一個樣.

 

520,改朝換代的這一天,觀賞這部電影特別有感,

當初秉持著"謙卑,謙卑,再謙卑"的全民政府初衷,如今是否安在?

一年後的今天,這是個相當值得捫心自問的議題.

(若是如網路上所揶揄的,從"謙卑"變成"千杯",那我也是醉了...)

究竟是進到了歷史朝代的命定中,抑或是為政者大權在握後的宿命?

我沒有答案,但我心中確知的是:

當權力走向了世襲化的淵藪之際,

諸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革命號角,將會再次被喚起...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