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乃2016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及"最佳原創劇本"兩個獎項的得主,
故事由真實事件改編,敘述"波士頓環球報"中,擅以長期追蹤來深度報導新聞的"焦點"小組,
在總編輯的指揮下,鍥而不捨,排除萬難的揭發了天主教會在波士頓性侵兒童的醜聞,
該小組的記者們,因著本篇報導,在現實中贏得了2003年的普立茲公眾服務獎,
可謂之新聞界的最高榮耀,當之無愧.
坦白說,這部電影榮獲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讓我有那麼點意外,
或許我不知奧斯卡評審們的評定標準為何,但以一個觀影人的角度而言:
劇情內容大致平鋪直敘,過程中其實也沒有太多的爆點,
既不是藝術類電影,也看不出太高的意境,十足就像是部尋常的商業電影,
除了今年沒有太聚焦型強片的解釋外,也許涉入著時代的省思會更有說服力.
這話怎麼說呢?
就我個人過去觀賞"絕命線索(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
與"獨家腥聞 (Nightcrawler)"兩部電影的感想,
深覺得在網路媒體革命的浪潮下,即使連新聞業最發達的美國,
事實上也正陷入在網路新聞點閱率與曝光度的迷思當中:
為了搏版面,按讚數,轉載率...等等網路媒介興起後的量化指標,
促使其不得不對其下的記者們,進行績效上的控管與約制;
如此上行下效的結果,就是當今在台灣處處可見的媒體亂象...
新聞從業者們,變得不在乎原創與否?不在乎消息的真確性?
不在乎報導的公益性?不在乎深度挖掘社會黑暗面的訊息?
唯一在乎的,就是點閱率...
無怪乎當代的新聞標題,經常可見的是:
"他的一個小動作,讓二千萬人都驚訝了..."
"他的一句話,讓十億人都感動了..."
諸如此類的聳動標語,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要您點進去瞧瞧,
然而,通常點進去看了之後,才會發現內容根本毫無誘人與新奇之處,
不但沒能增廣見聞,往往就連八卦的功力都沾不上邊,
往往都是從PTT論壇,抑或是臉書靠北系列抄來的新聞,
說穿了,純粹就是騙讚而已...但很悲哀的,這卻是今日新聞從業者的常態.
當然,要將台灣現今的媒體亂象,都歸咎到記者的頭上,
似乎也是太過沉重了,因為基層的記者為求生計之故,自然得迎合高層的偏好.
換言之,在高層一昧求點擊率與廣告率的績效下,
或許才是真正造成促使了新聞炒短線的陋習出現.
端看電影當中,報社"焦點小組"製作新聞的整個流程:
從總編輯開始,不惜冒著得罪勢力龐大的教會,
也要在天主教濃厚的波士頓地區,揭發神父猥褻男童的系列報導,
換言之,上層先行將一切的外部壓力承擔下來,
給予新聞小組們一個不受脅迫的空間發揮.
又在基層一端,記者們一一的尋訪當初的受害者,以及時任的辯護律師等,
並且鍥而不捨地從相關的卷宗與剪報當中,企圖抽絲剝繭的找出關聯性,
真正的做到了"跑新聞",而不是在電腦前"google新聞"而已.
更加難得的,乃整個新聞資料齊備後,適逢美國911事件爆發,
焦點小組本於宗教具有安定民心的作用,
冒著新聞議題可能遭其他報社搶先的風險,
選擇不在此時公布調查結果,以避免天主教的形象蒙塵,
真正將"追求真相"與"社會公益"兩者,做到了完美的衡平,
這才是身為所謂"第四權"所該有的自我忖度與要求.
現實中的他們,能夠據此榮獲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
實屬當之無愧...
綜言之,個人覺得這部電影有點流於平淡的敘事,
但其深刻的描繪著一個深度新聞的製作流程,
或許可以據此作為一種典範,多少提醒著新聞人們:
該是時候跳脫點擊率的泥沼,回歸到跑新聞的專業了吧!!
P.S.坦白說,或許自己是個比較喜歡大逆轉結局的人吧!
在電影劇情發展的過程中,一度從一位老神父的口中,
說著"本來的出發點都是良善"的.
讓我以為劇情會出現反轉:
因為也有可能是因著小男童們對自己的生理構造好奇,
希望自己最信任的人,也就是神父,能夠來幫助自己認識身體,
據此才有了彼此身體上的接觸,而後才有失控的情況發生.
倘若是多了這樣的緣由,想必就會多出許多值得針鋒相對的思辨議題,
變成神父有可能是心理變態的主動猥褻,
但也有可能是在男童的授意下,才做出猥褻的動作,
顯然的,兩種情況在道德上的意義,就是大相徑庭了.
私心的認為,如果能夠在電影中加入這樣的衝突點,
也許可看性會更高一點吧!
(當然這只是個人的想法嘀咕,畢竟這是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