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爺爺在五月初過世,在治喪期間直至端午節的前夕,

陸陸續續的有不少親戚送肉粽給我們,

一開始不以為意,以為是帶來了應景的伴手禮.

但後來在與親戚的談話中,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個傳統習俗:

"因著喪家在當年度的端午節,不能親自準備肉粽祭祖,

所以才由親戚代為贈送,以作為祭祀供品之用..."

由於眾家親戚們的盛情難卻,家中頓時"肉粽氾濫",

是故,今年儘管未能自己準備粽子,

但大概是我有生以來,吃肉粽吃得最多的一年...

當然囉!好吃也就沒話說,但就是那麼個OOXX,

讓我不禁心生起小抱怨,頗為納悶的是:

"這種聞所未聞的習俗,真的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為什麼喪家就不能準備自家喜歡吃的肉粽種類,

非得囤積許多不合吃的粽子呢?令人費解...

(其實在治喪期間,也聽了不少聽都沒聽過的習俗,諸如:

 @訪客包白包慰問,倘若不收,不能原封不動退回,而是得換個紅包袋才行...

 @不能與喪家互道再見,要離開就默默離開就好...

 @在往生者的靈堂下方,得放雙鞋子,以免他找不到鞋子回家...

 @亡者家屬得回送水果籃給予姻親...

 以上,其實都是個人認為毫無必要的瑣事...)

  

就如同今日在拜拜的過程也是相仿:

媽媽誤以為"地基主"(台語)就是土地公,

所以將拜完的供品,接續著拿來祭拜祖先,

但奶奶卻認為兩者是不同的神祉,供品或不能相互混用,

一時之間,搞得有那麼點小尷尬...

然而,我只是在想:

在當代的社會中,有多少人早就沒在拜這玩意了,

則沒拜的無須在意甚麼禮俗的問題,

反倒是虔誠祭拜的,得處處的被侷限在傳統的框架當中,

這邏輯怎麼想都怪吧!

雖說大家總喜歡將"心誠則靈"掛在嘴邊,

但當您實際參與禮俗相關的事務後,才會發現,

各種宛若枷鎖般的框架,始終還是會驅使著您為之遵循的...

想起來,不但沒有意義,反而違背了諸此習俗的初衷,

畢竟,不論是禮佛還是祭祖,本意都在於家和,家和才能萬事興,

倘若因著無謂的禮法,而讓家人間彼此心生嫌隙,

那要這禮法究竟有何屁用,我實在想不通...

 

記得上月中,與風水師一同前往挑選爺爺靈骨塔位的路途中,

風水師略顯無奈的說:

"現在很多人都要求我直接將神主牌請到寺廟內祭祀,

 省去了很多麻煩,後人也不用那麼繁瑣的進行祭拜的程序.

 要我看來,拜拜這種事,大概這一代過去後,可能就沒人拜了..."

的確,習俗或許是維繫著傳統道德規範的要素,

但習俗本身若不能與時俱進,無法將其核心的要義,

抽離出往昔的窠臼,獲致舊酒新瓶的新意,

則一昧"想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的陳腐,

最終恐將貽笑大方的被丟棄在時空的洪流當中...

 

對於慎終追遠的事宜,

我們始終在乎的,是透過緬懷先人的契機,

促使得家人間的感情得以更融洽,團結.

而非去介意祭祀過程中的禮俗是否完整無瑕...

禮俗,禮法,永遠是遵循不完的,

每個人或有每個人所認知的做法,

假若無法掌握著"心誠"的原則,隨著人云亦云的去搖擺,

則拜到甚麼階段才是個終點呢?

與其如此,那還不如乾脆就別拜了...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