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爺爺在五月初過世,在治喪期間直至端午節的前夕,
陸陸續續的有不少親戚送肉粽給我們,
一開始不以為意,以為是帶來了應景的伴手禮.
但後來在與親戚的談話中,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個傳統習俗:
"因著喪家在當年度的端午節,不能親自準備肉粽祭祖,
所以才由親戚代為贈送,以作為祭祀供品之用..."
由於眾家親戚們的盛情難卻,家中頓時"肉粽氾濫",
是故,今年儘管未能自己準備粽子,
但大概是我有生以來,吃肉粽吃得最多的一年...
當然囉!好吃也就沒話說,但就是那麼個OOXX,
讓我不禁心生起小抱怨,頗為納悶的是:
"這種聞所未聞的習俗,真的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為什麼喪家就不能準備自家喜歡吃的肉粽種類,
非得囤積許多不合吃的粽子呢?令人費解...
(其實在治喪期間,也聽了不少聽都沒聽過的習俗,諸如:
@訪客包白包慰問,倘若不收,不能原封不動退回,而是得換個紅包袋才行...
@不能與喪家互道再見,要離開就默默離開就好...
@在往生者的靈堂下方,得放雙鞋子,以免他找不到鞋子回家...
@亡者家屬得回送水果籃給予姻親...
以上,其實都是個人認為毫無必要的瑣事...)
就如同今日在拜拜的過程也是相仿:
媽媽誤以為"地基主"(台語)就是土地公,
所以將拜完的供品,接續著拿來祭拜祖先,
但奶奶卻認為兩者是不同的神祉,供品或不能相互混用,
一時之間,搞得有那麼點小尷尬...
然而,我只是在想:
在當代的社會中,有多少人早就沒在拜這玩意了,
則沒拜的無須在意甚麼禮俗的問題,
反倒是虔誠祭拜的,得處處的被侷限在傳統的框架當中,
這邏輯怎麼想都怪吧!
雖說大家總喜歡將"心誠則靈"掛在嘴邊,
但當您實際參與禮俗相關的事務後,才會發現,
各種宛若枷鎖般的框架,始終還是會驅使著您為之遵循的...
想起來,不但沒有意義,反而違背了諸此習俗的初衷,
畢竟,不論是禮佛還是祭祖,本意都在於家和,家和才能萬事興,
倘若因著無謂的禮法,而讓家人間彼此心生嫌隙,
那要這禮法究竟有何屁用,我實在想不通...
記得上月中,與風水師一同前往挑選爺爺靈骨塔位的路途中,
風水師略顯無奈的說:
"現在很多人都要求我直接將神主牌請到寺廟內祭祀,
省去了很多麻煩,後人也不用那麼繁瑣的進行祭拜的程序.
要我看來,拜拜這種事,大概這一代過去後,可能就沒人拜了..."
的確,習俗或許是維繫著傳統道德規範的要素,
但習俗本身若不能與時俱進,無法將其核心的要義,
抽離出往昔的窠臼,獲致舊酒新瓶的新意,
則一昧"想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的陳腐,
最終恐將貽笑大方的被丟棄在時空的洪流當中...
對於慎終追遠的事宜,
我們始終在乎的,是透過緬懷先人的契機,
促使得家人間的感情得以更融洽,團結.
而非去介意祭祀過程中的禮俗是否完整無瑕...
禮俗,禮法,永遠是遵循不完的,
每個人或有每個人所認知的做法,
假若無法掌握著"心誠"的原則,隨著人云亦云的去搖擺,
則拜到甚麼階段才是個終點呢?
與其如此,那還不如乾脆就別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