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es Of Time Redux - Trailer--YouTube
電影"東邪西毒"是王家衛導演於1994年所出品的武俠電影,當年的票房平平,評價也並不突出;
多年之後,王家衛成為一代名導,獲獎殊榮無數後,
於2008年發表了重新剪輯版的"東邪西毒 終極版",
在坎城影展首映,普遍得到了極佳的迴響;由於和94年版本的評價呈現兩極化,
因而有人認為此乃截因於囿於大師的盛名而莫敢批判,
也有人將此"終極版"視作是王家衛導演在創作面臨瓶頸之際,重新消費老劇迷的冷飯作品.
但不論如何,就一個觀影人的角度來說,觀影當下,我是有感動的...
與94年版本相比,色彩的飽合度更佳,
整個電影色澤有種日本攝影大師"蜷川實花"那種鮮豔對比的fu;
劇情方面,武俠的成份相對降低,反像是一部刻劃著人性,蕩氣迴腸的苦澀愛情劇.
唯一不變的,就是劇中對於金庸筆下各英雄人物的性格捕捉,依舊相當的到位,
雖然這部戲和僅僅是借用了射鵰英雄傳故事下的東邪西毒,基本上和小說情節毫無關係,
但卻將東邪的癡情,西毒的狂傲,以及北丐的豪邁,完美的詮釋於電影當中,
可說是拍出了小說中的人物精髓,這點倒是讓人不得不佩服王導演的功力.
先說個題外八卦,"東邪西毒"號稱匯集了8大天王天后的演出,
當我看著一個個明星演員出場後,梁家輝,梁朝偉,張國榮,劉嘉玲,張曼玉...
成員之相似,一時間讓我想起了另一部號稱集合10大明星的"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
那一片大概是被自己列為是史上經典爆爛片之一.
記得小時候初看"東成西就"的時候,當時自己心裡面就在想:
"奇怪,都已經好不容易找來了這麼多大明星,為什麼不好好拍,而拍出這麼爛的一部電影?"
這個疑惑,在我為了撰寫本文而上網查了維基百科之後,終於有了答案:
原來當初"東邪西毒"由於拍攝進度緩慢,
於是劇組演員便被另一位協同導演劉鎮偉帶去拍了賀歲片"東成西就",
因此兩部電影的演員才會幾乎如出一轍.
(呵呵...只能說演員不愧都是老江湖,演甚麼像甚麼,
如影帝梁朝偉在兩部戲中的形象,著實就有著天壤之別阿...)
自己接觸王家衛導演的電影並不多,印象較深刻的,大概就是近來大放異彩的"一代宗師".
對於這類型藝術成份較高的電影,我向來抱持的觀影態度,
係將自己的人生閱歷,內化至電影的情節當中,
希冀從相互觀照的過程,解讀出電影所欲傳達的意念為何.
換言之,看不懂無所謂,到底演了甚麼更無關緊要,
重要的是您在觀影過後,有了甚麼樣的人生體悟.
在類似電影的討論區中,我最不樂見的,是當有人說著看不懂,抑或是很難看的時候,
總是會被其他影迷們批評為:"是你太淺",又或是"慧根不夠"等等的譏諷之語,
說真的,那樣的反話,實在是一點都不必要.
基於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自然會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價值,
是故對於電影中的橋段,或有感,或無感,
抑或是某些情節本身導演就沒又賦予太特殊的意涵,
則把它詮釋得意境有多麼高,那豈不也顯得矯情了麼?
因此,一切隨心隨緣,能在觀影中有所得固然珍貴,
但倘若毫無感動,那就當作是觀賞了一場視覺饗宴,也是不錯的經驗.
就電影"東邪西毒"的劇情來說,透過歐陽鋒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
讓觀眾們洞悉了諸如黃藥師,夕陽劍客,以及北丐洪七各異的人生態度.
整體架構顯得相對鬆散,但在鬆散之餘,則存有著彼此相關的線索,
那就是西毒歐陽鋒大嫂的那罈"醉生夢死"...
這罈酒,喝了之後號稱可以讓人忘卻許多事情,而人生之所以苦,就在於記性太好;
藉由這個元素,讓我們窺見了王家衛眼中,金庸筆下宗師們的貪嗔癡,
這是我認為本片中最精采的亮點,茲透過以下篇幅予以解說:
電影中黃藥師深愛著西毒歐陽鋒的大嫂,只有每到桃花盛開的時候,
他才有機會帶著歐陽鋒近況的訊息來探望她.
那份情意,他始終沒對她說出口,但也為了默默愛著她,
讓黃藥師始終沒向歐陽鋒說出在白駝山的大嫂,其實還是鍾情於他.
就這樣,在等不到歐陽鋒回應的情況下,大嫂終於抑鬱而終,
也許多少黃藥師會認為是自己的自私害得她早逝吧!
於是帶著那罈"醉生夢死",於歐陽鋒的面前,選擇自己喝下,希冀忘卻這一切的苦痛.
然而,倘若對照後來歐陽鋒提到那罈"醉生夢死"其實只是個幌子來看,
黃藥師顯然是強迫著自己遺忘,遺忘了對那個心儀人的具象,只徒留曾經有過的淡淡美好,
讓他只記得桃花盛開時的美,記得桃花所帶給他的快樂,而無法再記起桃花所象徵的具象了.
(黃藥師會與劉嘉玲所飾演的桃花產生情愫,因該也是基於這個遺忘的理由...)
顯然,如此囿於記憶中的傷悲,卻又不得不驅使自己遺忘的痛,實非凡人之所能阿...
與其號稱之"東邪"的稱謂,可說是相互的呼應.
對照原著,如果大家對金庸的射鵰英雄傳有印象的話,
黃藥師當年為了取得九陰真經,在手抄本被黑風雙煞偷走後,
半強迫的要妻子阿衡再默寫一本,最終導致妻子過勞而亡,
親手斷送自己摯愛生命的那種痛,是不是和電影中所描繪的十分相似呢?
據此我才會覺得,電影雖不按小說情節出牌,但卻將其中人物的心境解析得入木三分.
北丐洪七,一直是金庸筆下自己最喜愛的人物之一.
電影中,身為歐陽鋒旗下一個錙銖必較的刀客,
只因著一個不經意的念頭,居然可以為了一顆雞蛋,而為少女報了殺弟之仇,
而自己卻因此而斷了手指,陷入了重病的泥沼當中.
問他為何如此,洪七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圖個"痛快".
又從他早先不想帶著妻子闖江湖,到最終決定攜手闖蕩四方的轉折看來,
其人的性格並非隨便,而是隨遇而安,為人沒有既定的成見與規則,
自然也就無欲則剛,把把都可以是好牌.
對於這般灑脫之人,我想倘若"醉生夢死"這罈酒到了他手上,
大概念頭也就只有"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爽快吧!
對照小說,其實洪七公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第二次華山論劍時,
當瑛姑欲殺裘千仞以報弒子之仇的當下,裘千仞大聲說道:
"試問在場的英雄豪傑們,誰沒殺過人阿?有甚麼資格教訓我?"
企圖把殺人當作是"歷史共業"來混淆視聽.
然而,當大家聽聞這段話,紛紛囿於自己曾殺人的罪行而多所退縮之際,
洪七公卻仗義直言的站出來,說道:
"我洪七一生殺過XX人,但我殺的都是些大奸大惡之人,我有資格教訓你吧!"
殺的人是否大奸大惡是其次,但能夠如此不假思索,不為任何道德制約挺身而出,
這等豪邁,恐怕也只有一統丐幫萬千弟子的洪七公才能做到吧!
至於西毒歐陽鋒,電影中將他定位為擅於算計的一種性格,
不論在殺手生意的買賣上,甚至是對於自己的愛情,
一切都是以是否獲益為前提,一旦自我評估可能受到傷害,就卻步不前了.
正是禁錮在如此理性思維的計算下,他始終沒能對大嫂說出自己的情意,
即使彼此曾經是一對戀人,但在晉升為叔嫂關係後,因著世俗道德眼光,深怕說出來遭到拒絕,
寧可自己浪跡天涯,自我幻想著在山的那一頭,有著更美好的風景等待著自己,
長期的自我安慰,而從來都不知道:
原來最美的風景,其實一直都在白駝山,不曾離去.
當初只要他願意做出一點積極的冒險,也許幸福就會在跟前;
但很可惜的,正如他代替黃藥師,輕易的對慕容燕說出"我愛妳"時所下的註解:
"其實,要說出這些話,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的確,從自己的角色中跳脫出來,一切都很簡單,
但當局者迷,當您自陷在棋局當中之際,才會發現,一切的掙扎與解脫都只是枉然的嘗試.
這無疑的也是在天龍八部當中,虛竹之所以解開逍遙派珍瓏棋局的禪意之所在.
(當局者迷,當段延慶和蘇星河對弈而即將走火入魔之際,
完全不懂圍棋的虛竹,為了解救段延慶,情急之下落下一子,反置之死地而後生...
正所謂"旁觀者清",當自我身處在無任何拘束的情境中,才能有著無量的智慧)
對照小說,性格上一個工於算計,一個生性多疑,基本上要說差可比擬也行...
但比較不同的是,小說中的歐陽鋒,相較於其他東,南,北三位英雄人物來說,
其實角色刻劃的並沒有那麼鮮明的特色,透過了本片的補述,
儼然有將其反派形象的角色,轉化為一代宗師的格局,
並將其後小說中的一切惡行,都歸因於怯懦去坦然面對自己感情的理由,
忠實道出了反派人物最底心的真實.
面對著黃藥師送來的那罈"醉生夢死",歐陽鋒起初是不感興趣的,
因為,他始終不願意忘記心中對於大嫂的那一段戀情.
然而,當他知悉了大嫂的死訊,知道了心中所編織的夢永遠不可能實現之後,
他終於決定喝下那罈酒,希望藉此斬斷心中所有的情絲;
無奈的是,喝下之後,才知道那只是一個幌子(我猜想裡頭或許只是普通的水吧...),
也才讓他真真正正的體悟到,原來他深愛著的那個人,
希望在他痛徹心扉之後,感受著那種想忘卻又忘不掉的那種虐情,
那或許是一種再殘酷不過的摧心,但卻也可能是種真正愛過的悸動,
這是不曾愛過的人,永遠無法體會的深刻.
(這裡不得不讚美影后張曼玉的精湛演技,電影中一幕感嘆著年華老去,
而最愛的人卻不在身邊,只能獨自看著鏡中人憔悴的懊悔神韻,堪稱完美,
也成為全片當中,個人覺得最讓人心痛的橋段...)
就如同電影片尾中所說的:
"當你不可以再擁有的時候,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讓自己不要忘記..."
人阿...為什麼要有那麼多外在的種種束縛呢?
妳或許在等,等待著對方一句直白的告白,但往往一直等到了人老珠黃,那句話始終沒能出口;
因為對方可能也在怕,怕說出了口被拒絕,怕自斷了心中所編織的僅有重逢綺夢...
就這樣,相愛著的兩個人,在猜心的過程中,宛若兩條平行線,從此再無交合.
究竟誰贏?誰輸?又或兩個都是輸家?
因為當你人生最精華的時候,最愛的人不在身邊,那就是一種悲哀...
假若有人願意跨出這試探性的第一步,也許...這一切終將不同,
但正所謂"當局者迷",當我們同在這個人生的大棋盤中,彼此或都只是身為棋子般的命定!
或許無奈,或許滄桑,然這卻都是我們必須去參透的人生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