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向來都是習慣先看電影後看小說,

總認為這樣才能夠由淺入深、達到雙倍樂趣的效果;

如果先看小說而後觀賞電影,

往往則總會認為電影有其描述不完備之處,

但那是必然的阿!一本厚厚的書要在兩個小時內演完,也太難了吧!


「天使與魔鬼」單就電影的角度而言,其實蠻具有可看性的,

其中所給予觀眾的啟示也不少,茲聊聊當下馬上有所感觸的幾點吧!

 

 
1.科學與宗教永無止盡的衝突與相依


在電影當中,科學與宗教的對立思維無疑是其核心所在,

宗教為了固守歷史教義,將科學研究成果視為異端,

而科學則屢屢肯定人的無限智慧,希冀破除宗教的虛無。

就個人的觀點而論,誠如電影中所謂的「反物質」一般,

為何說其是科學與宗教的橋樑呢?

因為宗教代表著某種程度的未知,而科學則象徵著物質實質存在的已知,

故既然有「反物質」的存在,也就代表著除了物質並非構成自然的全部,

因而間接證實了宗教強調的未知概念。

誠如電影所欲傳達的概念,兩者基本上是相依而不可分的,

畢竟科學所能證實的事物實在太有限了,

故宗教統合未知世界的能力是其所欠缺的;

相仿的,宗教係一種歷史的沿襲,難免有不合時宜之處,

則有賴於科學的驗證精神,將其導向社會變遷的常軌。

再則,科學發展的極致,往往是趨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此時正需要來自於宗教的道德制約,讓科學能夠適可而止,

諸如軍事科技、複製人、抑或是片中所謂的「反物質」皆然,

反物質可以證明宗教的未知世界存在,也可以用來成就個人的大陰謀,

端賴將該物件用於何處且如何使用。


2.人的缺陷引致今日宗教的蒙塵


電影中樞機主教最後說的那一段很值得玩味:

上帝是無暇的,有缺陷的是人類。

一句話道出了今日宗教之所以蒙塵的根本原因,

就個人的感覺而論,神是無形的,你說它是啥它就是啥,

是故它不是阿拉伯人、不是印度人、不是歐洲人,

但它或可能是耶穌、耶和華、穆罕默德、抑或是阿彌陀佛,

爭論那一個是真神基本上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萬宗歸於一,

就是一個「神」的概念罷了!

然而,數百年來,人們為了個人的私慾,

或將宗教相互對立、或在其中訂立許多繁文縟節,

其實目的都只是在假神之名,進而合理化汲取更多的個人權力與利益,

實在可笑,攤開看看我們週遭所及的宗教事務,不都是如此嗎?

或為名、抑或為利,皆是多餘。

我雖不是一個無神論者,但我認為「心誠則靈」或才是信仰的真諦,

只要「心誠」,不用大量金錢奉獻、無須虔誠禮拜,便能與神交心。

唯有破除一切世俗人為的宗教我執,才能感應到那定於一的自然力量。

 

 
3.天使與魔鬼的一線之間—民粹主義的恐怖


電影中總司庫經過精心策劃的陰謀之後,

獲取了萬千信徒給予神之表現的讚揚,

最後雖然形跡敗露而自焚,但自焚反而讓它成為永恆的傳奇,

成為梵諦岡無從辯解的神話。

當然,就總司庫個人而言,

天使與魔鬼的角色懸在其自焚與否的一念之間:

自焚了,成為解救教廷的天使;

被抓到,將成為殺害樞機主教幕後的魔鬼。

然而,真正讓其能從魔鬼變成天使的關鍵,

是來自於那千千萬萬梵諦岡廣場的信徒,

因為自導自演的神蹟印象,已然深植於信徒之中,

引致於這般的民粹壓力,

居然能夠大到樞機主教為了讓其破格擔任教宗,

居然會為其想些解套的方案,

甚或在其自焚之後,

梵諦岡還是掩飾其罪刑,選擇不與信徒的想法對立。

為了一個魔鬼,自比天使的教廷竟如此處理,

如此民粹力量的恐怖,著實讓人感到既真實又心驚。

對照於現實的生活當中,是不是也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呢?

常常聽到某些黨又為了某些人物要修改黨綱或幾年條款的,

不正式最好的寫照嗎?

這終究歸結到一個根本的問題:

究竟是「時勢造英雄」、或者是「英雄造時勢」呢?

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


綜言之,該電影算是一部節奏既緊湊、又發人深省的好電影,值得推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