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兩天的新聞報導中,
得知台大在今年世界大學的評比當中,
首度擠進了世界百大,好像是位居第95名,
乍聽這個消息,或許大家會認為五年五百億的投資,
終於有了實質的成果,
然而,從另一則新聞當中,
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內幕與奧妙...

就在台大進入百大的新聞發布後,
台大學生會即接受了記者的訪問,
希冀學界能夠正是百大背後的嚴重偏差,
也就是"學術代工"的問題..

所謂的"學術代工",簡單的說,也就是現今學界盛行的"挖角風"
各個學校為了增進自己的排名,
因著排名的評比項目中,師生的期刊論文多寡為重點項目,
各校遂以此為目標,向擁有大量SCI或SSCI著作的教授,
進行重金的禮聘與挖角,
目的便在於能將該教授的論文篇數納入學校的評比中...

 
然而,如此的惡性循環導致了幾個嚴重缺陷,
使得校園不再是學習的場所,而淪為論文的產出工廠:

1.評比的標準不易界定:
猶記得當初五年五百億的方案剛實施之際,
居於社會科學牛耳的政治大學竟然未被列入重點發展大學,
原因即在於論文的評比分數較差,
然而,要知道,以SCI與SSCI作為評比標準,根本是不公平的,
畢竟理工的SCI在寫作上國內外較有相同的標準與格式,
而社科的SSCI則因著文化和語言的差異而存在著投稿上的障礙,
在評比上本來就不該同等視之,
但在量化的標準下,犧牲了學科差異的特異性,
將所有學科都置於同一個標準下進行評鑑,
導致社科也不得不逐漸向量化研究看齊,
因為越接近量化的研究才有越相同於國際標準的投稿模式,
而使得社科真正應該關心的社會核心問題遭到遺忘.

2.論文產出成為唯一,教學已淪為次要:
因著論文對於評鑑的重要性,
所有教授無不被逼著進行論文產出的工作,
在產出壓力日增的情況下,對於原有的教學工作,
也就逐漸淪為次要的事務,
畢竟,欲升等,欲評鑑,除了論文發表量之外,
教學品質的好壞,根本只佔了教授升等的一小部分,
叫教授如何用心在授課面向上呢?
據說有些學校之前還希望分野"教學型教授"與"研究型教授"
讓研究型教授專職論文產出,真是荒謬至極..

3.學生淪為廉價的論文壓榨工具:
這是前一陣子各大院校研究生曾提出的論點,
而個人身在學術圈中,曾領過助學金,擔任過老師的助理,
也深有同感的想法.
那就是在論文產出的壓力下, 教育部原有補助研究生助學金的美意,
完完全全都被教授們給糟蹋了,
教授們利用這樣的一個助學金名目,
給學生完全不成比例的工作量,讓學生們疲於奔命,
往往為了教授的工作,而荒廢了自身該有的學習進度,
學生成了學術壓榨下的廉價勞工,而成就了教授的論文產出,
提升了學校的論文評鑑分數,
層層剝削的結果,跟馬克思所論及的勞工階層慘況有何差異呢?

 
4.學術已不在神聖,成為論文鑑價的市場:
在論文導向的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下,
學術研究的目的已經不再是為了社會需要與人類福祉,
(這麼神聖的宗旨,學術界早已不配擁有如此光環),
取而代之的,是教授們個人累積身價的手段,
而論文便成為學術市場中鑑價的最佳履歷,
或許在自然科學領域中,這般的論文導向尚有可為,
畢竟與業界結合,研發一些可茲量產的事物,
至少尚存一些剩餘的經濟價值,
然而,社會科學呢?
當研究逐漸與社會變遷的初衷脫鉤,
一昧的為研究而研究,為產出論文而產出,
到底還存在著甚麼樣的價值呢?

5.教學菁英主義的復僻:
曾經有學者進行過相關的統計調查,
發現台大學生百分之七十來自於台北,
其中,有很大的比例,又是來自於經濟優渥的家庭,
是故,在政府資源全力挹注於這些頂尖大學時,
是否曾經思考過,此舉無異於在助長了菁英主義的實踐,
用絕大多數的教育資源去培育那些上層階級的菁英子弟,
而僅以少數的關愛用之於普羅大眾的莘辛學子,
公平嗎?合乎正義原則嗎?
又政府在訴求國高中常態分班的同時,
是否又曾經思考過,高等教育下的重點大學培育計畫,
何嘗不是一種公然制度下的能力分班呢?

基此,固然台大進入世界百大值得慶幸,
(當然,我們成大也該加加油了!!)
但禮讚的背後,真正應該重視的,
是來自於上述論點下的諸多學術發展隱憂,
實值得大眾與當政者三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