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斯卡尼艳阳下"(Under the Tuscan Sun)由同名小說改編,
作者本身即為劇中的主角(不知是角色投射,抑或真實體驗就不得而知了...),
故事乃敘述一位有名的女作家法蘭西斯梅斯(Frances Mayes),
在與丈夫離婚後意志消沉,於是在朋友的慫恿與鼓勵下,
來到了義大利的托斯卡尼(Tuscan),希望尋找人生的新方向.
在這裡,在機緣巧合下,她用自己的畢生積蓄,
買了一棟名為Bramasole的老舊別墅,
將自己的後半生賭在這裡,以尋求轉機的曙光.
而這個電影的主線,便在於翻修別墅的過程當中,
主角本人的所見所聞,以及截然不同的人生體悟.
跟許多類似的電影相仿,這部戲在風光明媚的義大利拍攝,
其實光是觀賞這些美不勝收的場景,就已經相當值得了,
再來點生命中的一點小啟發,可說是挺不錯的一部小品電影.
附加一提的,我覺得劇中主角黛安蓮恩(Diane Lane)演得相當傳神.
從電影"出軌"(Unfaithful)一片開始,自己就頗喜歡這位演員,
對於詮釋那種渴望激情,等待愛情的孤單女人角色,
實在是演繹得都相當到位,而這也是這部電影之所以成功,
相當關鍵的因子之一.
要說這部戲有著甚麼樣的啟發,
我覺得重點便在於其中的一段對白:
據說阿爾卑斯山兩邊,
連接維也納和威尼斯鐵軌修建的時候,
當時還沒有火車可以開上這條軌道,
但他們還是修築了,
因為他們知道總有一天會有火車開過.
............................
這火車隱喻著愛情,而軌道自然是自己的心態,
當自己沒有預先的為隨時可能到來的愛情構築軌道,
當愛情來臨時,又怎麼能夠順利的駛來呢?
(電影中老宅內的水龍頭也是個隱喻式的象徵,
一開始沒有水,但到最終水終於流出來了,
倘若當初在改建時沒有將該水龍頭留下,
則水也就不可能在最後出現了....)
而該用甚麼樣的心態來迎接愛情,
其實正是一個放空的自在罷了.
就像劇中最後主角自我低喃所說的:
"一間房子四面牆,重要的是裡面裝著甚麼",
當自己的內心還堆積著過去的痛苦與傷悲,
構築著許多陳舊的成見與認知,
則新的事物,如何真正的進入到內心的倉儲呢?
無疑的,這是在電影當中的許多橋段,所欲呈現的觀點:
譬如最初買房子的過程,
她赫然的發現對歐洲賣家而言,
成交的關鍵不在於價格,而在於相信上天的徵兆,
又成交手續之簡易,也完全於過去在美國的經驗不同,
讓她感到有點不可置信,
唯有拋下過往的生活經驗,才能相信這一切的真實.
又或當邂逅的馬切洛與梅斯言語調情的時候,
梅斯按著自己的愛情知識,
說著"這正是美國女人的眼中,義大利男人會說的經典情話",
認為那樣的言語流於老套與場面話,
頓時將彼此間的浪漫轉為尷尬,讓人相當難堪.
殊不知,情話或許老套,但情感在當下卻是極其真實與新鮮,
這一切,倘若無法完全拋下既有對愛情的公式化成見,
顯然就完全無法濡沐其中,感受其中的美好.
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大概差可比擬這樣的意境吧,
唯有做到無酒而自醉,才能真正品嚐出酒的香醇之處...
另外,如果有興趣理解歐洲人的浪漫方式者,
在這部電影當中,多少也能夠體悟得到.
對歐洲人而言,人生是短暫的,所以他們不願意去等待,
因此,這也是他們相信邂逅,相信一夜浪漫的愛情.
就像劇中梅斯因著友人的到來,而錯過了與馬切洛的約會,
等到再見之時,馬切洛早已擁著其他女人陪伴.
就梅斯的認知而言,她有點生氣,滿是不悅,
並且解釋著他何以無法赴約的種種理由,
其實是希望藉此來增添馬切洛的內心愧疚感.
但就馬切洛的認知卻認為,
總是會有許多不得不去做的事,來阻礙了兩個人的浪漫,
他不想等待,所以當愛情的時機與感覺過去,他最終選擇離開,
因為,曾經有過美好的浪漫,也沒有甚麼好遺憾了.
誠如他最後問梅斯的一句話:妳遺憾嗎?
梅斯肯定的說著:沒有.
就是最好的註解了.
這就是歐洲人對於愛情的價值觀:
有過美好,也就無需遺憾了...
也許,這也正是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在歐美國家中,
離婚的夫妻之間,依舊能夠有著不錯的友誼存在,
而不像東方人離了婚之後,
彼此多半成為老死不相往來的怨偶的原因所在吧.
我不評論這樣的愛情觀是好或壞,
因為純粹是文化與環境的養成所致,
因地制宜,本身並無優劣之別.
最近走在藝術街,發現一間新開幕的童書店,
店裡的招牌是這麼寫的:
微笑的眼睛,看甚麼都是風景.
想要有段浪漫式的愛情,托斯卡尼的美景並不是重點,
關鍵在於調適自己堆積著守舊觀念的心情.
相同的,想要擁抱一個幸福的人生,
外在的環境也不會是首要,
重點還是在於如何用微笑去觀照這個世界.